以“轴心”为基点叙述文脉
本书部分章节附录有作者发表的若干相关论文。例如导论部分附有《中国文学历史上的轴心时代》,文章引进一个新的概念——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时代”。根据这个概念,作者在第八讲阐述了中国文学史的三个“轴心时代”:一是“先秦时代”,这个时代影响直至魏晋六朝;二是“唐宋之际”,这个时代的影响直到明清,唐诗、“宋调”,唐宋古文之差异等,是一直“被回溯的传统”;三是“近现代之际”,讲述了近现代各种文学思想的嬗变。
“三个轴心时代”的分类与以往各类文学史说法有所不同。现代引进西方理论来阐述中国古代学术的书有不少,关键在于分析是不是熨帖,能不能圆融。对于本书引进的“轴心”说,是不是合理,每人可以有自己的看法,至少笔者觉得很有道理。
以文类为对象解剖作品,叙述各时代文学的演进
本书内容以先秦到唐宋为主,虽然是通史性质的课,但是各时代内容多寡是不同的,简单来说是“详古略今”。这与作者的学术背景有关,也与听课对象有关。一般而言,唐宋以后的各种材料容易寻找,普通人也较熟悉。以“文脉的演进”为线索,对我们理解作品和文学史有帮助。例如,我们都熟悉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引的话——魏晋是 “文学的自觉时代”。为什么是“自觉时代”?究竟发生了哪些文学事件?出现了哪些承上启下的人物?第七讲为我们讲清楚了,这对于我们理解唐宋诗歌乃至后世的文学作品就会有“顺流而下”的好处。
审慎客观地评价作品
“讲录”比较率性,但是率性并不等于可以乱下判断。本书对于一些文学作品的评价都秉持审慎的态度,例如对于《后汉书》的文辞特点、对于“赋”地位的肯定与局限性的评价和论述。相比某专家讲《滕王阁赋》要更加严谨,“唐以后骈文已经式微”之说有两失:赋与骈文并不是同一概念;骈文直到清代还有许多作者,否则李兆洛也不会编选《骈体文钞》了。如此随口一说,一线语文教师也这样教学生,就会以讹传讹。这种“过去人都讲错了,只有我讲对”的事其实由来已久,例如动辄“还我庄子”“还我xx”之类,以作家充专家,往往违背了“君子思不出其位”的古训。明代杨慎论道学、禅学、俗学时,批评当时一些人“异巾诡服,阔论高谈,饰虚文美观”,“骛于高远,则有躐等凭虚之忧;专于考索,则有遗本溺心之患”(王大厚《升庵诗话新笺证》);还说:“‘三代仕宦,方会穿衣吃饭’。苟非习惯,则举止羞涩,乌有闲雅乎?……譬则士之有所卓立,必藉国家教养,父兄渊源、师友讲习。三者备而后可。” 《文脉的演进》一书,可谓“三者备”了。
20世纪80年代一度有人提出“重写文学史”,现在读到陈引驰老师这本《文脉的演进》,懂得了什么叫“学术如积薪”。依据古训“读书须知统绪”,因此愿意向语文老师们推荐。
(原载于《语文学习》2025年5月,原标题为《抓住“轴心”,纵横贯通——陈引驰〈文脉的演进:中国古代文学史讲录〉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