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与革命:多重视野下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史》(中华书局2024年版)一书是张太原教授的新近力作,该书并非一般的通史类著作,更像专题式讲述,类似“中共党史十二讲”(导言和余论之外,共有12章),各章内容皆是作者多年来潜心开展学术研究的成果,从中国共产党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引申开去,中间是从不同视角解读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历程、辉煌成就和成功经验,十二个方面可以说是由专而通,由点及面,解读中既有现代理论阐释,又涉及传统文化方面的思想渊源;既有大历史观的宏观视野,又有利用史料和文本细致解读的扎实学术功底和严谨治学态度。值得注意的是该书有近一半的篇幅论及的都是抗战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对认识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壮大很有帮助,诸多论述和观点令人印象深刻:
一是抗战时期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历程。“延安整风的缘由与历史本相”部分,作者细致分析了延安整风的背景、过程和影响等,对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胜利的“法宝”(党的建设)做了深度的剖析,并且引申强调了延安整风在“思想建党”方面所具有的当代示范价值,比如分几个阶段集中学习,高级干部和普通党员分别要求,学习文件、做笔记、讨论交流,以及王首道把上述环节总结为“四到”:“眼到”(认真阅读文件)、“心到”(领会文件精神)、“手到”(勤写读书笔记)、“口到”(经常开展讨论)。延安整风后,中国共产党的形态、气质和面貌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自此,中共不但在军事斗争中日益娴熟,而且在政治斗争中也日益得心应手。“理想追求和历史变动中的新民主主义社会”部分,作者视新民主主义社会为中共构建理想社会的起点,并且有很多独创之处:一是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个马克思主义运动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崭新的概念;二是明确指出,革命成功后将建立一个既与资本主义不同,又与社会主义不同,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有独立社会形态意味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一论断是中共在社会制度建构方面的创新之举,呈现了中共在抗战时期逐步走向成熟的历程。
二是深度剖析了中国共产党的成功之道。在论及五四后三十年的革命历史时,有些学者注重从国共两党加中间势力的三方复杂博弈中来探究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历程和成功之道,在主义之争方面,则认为马克思主义也是在与三民主义、自由主义等的思想论争中脱颖而出的。本书运用了这一思路,并且借助竞争对手的口来反衬中国共产党的成功之处。如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自由知识人的眼中来发现中国共产党的独特之处,胡适等自由知识人对中国共产党的“同情与赞许”背后,反映的是他们虽然不赞成共产党所采取的暴力方法,但也不得不承认中共的主张顺应了时代要求,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甚至在抗战时期,当中国共产党面对日益高涨的抗日救亡运动,开始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时,“胡适和陶希圣的态度和讨论是非常有利于中共的,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中共主张的一种呼应,甚至有联合起来向国民党施压的倾向”。延安何以在抗战时期成为令人向往的“圣地”?背后的吸引力还是来自中共抗战时期在阶级革命和民族革命之间作出的及时调整和坚定维护。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