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欢迎光临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登录
注册
高级搜索
古籍整理
|
学术著作
|
大众普及
|
教育读物
图书
图书
图书资讯
书局快讯
中华书评
下载专区
书讯
局史
动态
荣誉
图书总目
新书
重点
古逸英华
期刊
丛书套书
馆配
天猫
京东
渠道
灿然书屋
伯鸿讲堂
读者开放日
伯鸿书香奖
宋云彬基金
籍合网
古联公司
版权
微博
服务
反盗版
教育培训
当前位置 >
中华书评
>
详细页
谢泳:陈寅恪的绝笔诗
评论人:上海书评
2025-04-01 14:12:27
分享
收藏
0
点赞
评论内容:
文︱谢 泳
2023年,中华书局出版凌梅生整理《又向流云阅古今——凌道新诗札日记存稿》,编者为作者哲嗣。因书后附凌道新笔记照片中两首陈诗为以往未见,引起陈寅恪研究者特别注意,促成凌梅生提供更完整资料。
凌道新1921年出生,1974年去世,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先后任教于成都华西协合大学和重庆西南师范学院。他和吴宓交往密切,英文甚佳,旧诗修养也好,平时喜读陈诗并着意搜集保存。据凌梅生介绍,1942年,燕京大学在成都复校,凌道新于1943年2月辗转从北方来成都继续学习,同年12月,陈寅恪到成都,任教于燕大国文系。凌道新1945年成都燕大的一则日记,记载了他当时选修陈寅恪《元白诗》课程情况(《又向流云阅古今》,191页)。凌道新与后来做过陈寅恪助手的程曦是天津南开中学同班同学,程曦读燕大国文系,在燕大同是陈寅恪和吴宓的学生。1945年,吴宓离开成都时,凌道新、程曦等送行。吴宓在1964年7月26日致李赋宁信函中,提及凌道新在燕大是“宓与寅恪之学生”,1966年吴宓在凌道新锦册题写陈寅恪1945年《华西坝》诗,其后题跋“时吾三人皆在成都燕京大学”,由此可知,在成都燕大,凌道新和陈寅恪多有交集。
据凌梅生提供资料,凌道新有一本“文革”期间购买的彩面抄,专门用来录写陈寅恪的诗作,共二十六面,绿底横格,钢笔抄写,《又向流云阅古今》曾刊两面,为笔记第六面和第廿一面。从笔记可见凌道新对陈诗非常熟悉,极为留意,用心细密,长期积累,凡见陈诗,都做记录。记忆完整,标题偶有失记,诗题诗句存疑时,均不抄或标问号。此笔记本可视为陈诗特殊抄本,颇具研究价值。感谢凌梅生提供原本影印件,供笔者研究。
凌抄笔记的第二十四面凡四题,其中三题分别见三联版《陈寅恪诗集》57、49、91页。
题一“大西洋舟中记梦”,凌抄失题。“乱离愁病更相催”,“乱离愁病”为“干戈衰病”,“舟中正苦音书断”,“苦”为“恨”字,小注及末两句失。
题二“乙酉八月十一日晨起闻日本乞降喜赋”,凌抄同陈集,失题,失小注。
题四同陈集。
题三,凌抄失题。此诗不载陈集,应是新见陈诗,录出如下:
谁道生难死更难,尚能留命看春蠶(残)。
休言天醉人先醉,已见河干泪未干。
大患有身供痛哭,安眠无梦到饥寒。
罗浮又报春尘劫,懒上巢车袖手看。
凌抄未录作于何时,此面在凌抄倒数第三页位置,最晚或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诗语多为陈诗习用,如1953年《寄朱少滨之二》“寻春湖上惜春残”,句中已见“春残”二字,《辛丑中秋》中又有“娇寒倦暖似残春”。
“留命”,1948年《丁亥除夕作》中“可能留命见升平”,1955年《乙未七夕读义山马嵬诗有感》“可能留命看枰收”;1961年《辛丑七月雨僧老友自重庆来广州承询近况赋此答之》“留命任教加白眼”,1964年《乙巳春尽有感》又有“可能留命待今生”。
“休言天醉人先醉”, 1955年《乙未中秋夕赠内即次去岁中秋韵》有“浊醪有理心先醉”句。
“已见河干泪未干”句,《丙戌春游英归国舟中作》有“干尽瀛波泪未干”。
“大患有身供痛哭”句,“大患”一词为陈寅恪习用,如1943年《癸未春日感赋》有“大患分明有此身”。1961年《辛丑中秋》中“大患仍留老病身”,1965年《乙巳清明日作次东坡韵》又有“早悟有身原大患,不知留命为谁来”,1966年1月《丙午元旦作》又有“大患犹留乞米身”等等。
“罗浮又报春尘劫”句,“罗浮”为岭南名山,代指广州。1961年8月《辛丑七月雨僧老友自重庆来广州承询近况赋此答之》有“五羊重见九回肠,虽住罗浮别有乡”,1963年《癸卯元夕作用东坡韵》有“罗浮梦破东坡老”,1964年《甲辰元夕作次东坡韵》又见“仙云久堕罗浮阻”。
“懒上巢车袖手看”句,“巢车”一词,1965年《高唱》末句“也上巢车望战尘”;“袖手”,1938年《残春》第二首“袖手沉吟待天意。”
此诗次李商隐《无题》韵。陈寅恪喜用义山诗韵,如1942年《壬午五月发香港至广州湾舟中作用义山无题韵》。1955年又作《乙未七夕读义山马嵬诗有感》。
此诗非常沉痛绝望,由诗意推断,应作于1966年5月后,从“谁道生难死更难……大患有身供痛哭,安眠无梦到饥寒”等句推断,联想陈寅恪生命最后时刻曾有“我现在譬如在死囚牢”之语,此诗或为陈寅恪绝笔。
凌抄笔记中共发现三首新见陈诗,目前虽未见所本陈寅恪原始手迹,有研究者略存疑问,极为正常。无论所本为何,在确凿否定史料出现前,以凌道新与吴宓等陈寅恪密友交往事实推论,应出陈手。1959年8月22日吴宓日记依然记有“晚访新、群,以寅恪诗函授新抄。出遇蒋家新,直答以‘我去凌道新家’”(《吴宓日记》续编第四册152页,三联书店,2007年)。时凌道新已成“右派”,吴宓不避时代习气,依然看望凌道新夫妇,并出示陈寅恪诗函让凌抄录。可以推断,这样的事在吴宓去世前是一种常态。另外,凌道新旧诗用语与陈诗区别明显,新见陈诗语词,未在凌道新旧诗中出现过。凌抄陈诗,多保留残句,可知无补句习惯,更不可能再造全诗。以陈诗造语、典故、意境和情感经历判断,凌钞为新见陈诗结论,应可成立。
(转自公众号“上海书评”)
《又向流云阅古今——凌道新诗札日记存稿》
凌梅生 整理
简体横排
32开 精装
978-7-101-16246-2
78.00元
又向流云阅古今——凌道新...
发布时间:2023-10-10
作者: 凌梅生整理
ISBN号:9787101162462
价格:
¥78.00
©2002-2027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12931号
www.zhbc.com.cn zhbc@zhbc.com.cn
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 邮编: 100073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
游客评论
用户昵称:
邮箱地址:
手机号:
验证码:
看不清楚?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