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 者 按
去年,我们为大家推荐了“中国人一生可备的八部经典”,已经介绍了《黄帝内经》。
受到春节期间马奶奶书架的影响,最近,很多朋友通过各个渠道来询问《说文解字》。
今天,我们就详细地来说说——
汉字,我们每天都在使用,但汉字的内在规律,我们是否了解?每个汉字背后隐藏着丰富而有趣的历史文化信息,错过岂不可惜?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不但是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还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可帮助我们破解汉字文化密码,充分探求中华文明的无穷奥秘。
成书竟跟纷争有关?
在汉字发展史上,分为古文字阶段和今文字阶段,它们的分水岭称为“隶变”。
所谓“隶变”,就是汉字从篆书(篆书属古文字)演变至隶书(隶书属今文字)的过程。
隶书相对于篆书而言,尽管结构更规整,书写更便捷,但象形意味却大为减弱,人们已经很难通过隶书明白汉字的造字意图。
汉代儒学,又分为今文学派和古文学派,今文学派的今文经是通过儒师口授,再由他人用隶书记录形成的,如今文《尚书》是伏生口授,晁错记录;古文学派的古文经,或从地下、墙壁中发现,或从民间献书得来,经书是用先秦古文字写的,如鲁恭王在拆孔子住宅时,在宅壁中发现了古文《尚书》等古文经。
东汉时期,今古文两派为争夺话语权,常常发生激烈的论争。今文学派一方面讽刺古文经来路不明,另一方面“诸生竞逐说字,解经谊”,不仅没有用历史的眼光看待汉字发展,声称“秦之隶书为仓颉时书”,还坚称隶书是“父子相传,何得改易”。他们仅凭隶书字形说解汉字,往往曲解了汉字本义。
在此背景下,古文学派的学者许慎目睹种种乱象,立志撰书,以纠正谬误,正本清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