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风云激荡、百家争鸣,各诸侯国纷纷寻求变法图强之路。其间,秦国的商鞅变法堪称最彻底的一次变革实践,并且成为历代改革家屡屡援引的成功典范。
后来,太子触犯法令,商鞅依法惩处了太子的师傅公子虔与公孙贾。之后公子虔再次犯法,商鞅更是对其施以割鼻之刑。这般一赏一罚之举,于秦国产生了强大的震慑力,成为秦国上下皆能奉公守法的关键因素。商鞅在秦国主政近二十年,让原本偏居在西北一隅的秦国,一举跃入富强国家的行列。后世沿用其变法之策,秦国在诸侯争霸中逐渐占据优势地位。一百多年后秦始皇得以统一天下,与商鞅变法奠定的牢固根基密切相关。而商鞅变法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商君书》里。
01法治思想以法为本:《商君书》强调“法者,国之权衡也”。意思是法律是国家衡量是非的标准。在一个国家中,所有的行为规范都应该以法律为依据,而不是依靠个人的意志或者传统的习俗。《去强》中说:“重罚轻赏,则上爱民,民死上。”法令的推广透明清晰,《定分》规定各级政府均设专司法律的官吏,他们负责对法律的解释和推广,如有失误或不耐心解答就治罪。法令普及就能够形成上下监督的机制;法令的执行绝不姑息,这样就使大臣不敢枉法营私,民众不会违法乱国。商鞅通过制定一系列详细的法律条文,如关于土地制度、户籍管理、军功奖励等方面的法规,来确保国家事务和社会秩序有法可依。壹刑:“壹”就是统一、专一。商鞅主张“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这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不管是贵族还是平民,只要违反了国家的法律,都要受到同样的惩处。这种理念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极具革命性的,它打破了贵族阶层长期以来的特权,使得秦国的社会秩序更加公正和稳定。
02农战思想重农:书中提出“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农业在当时的经济结构中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所以《商君书》大力提倡重视农业生产。国家采取多种措施鼓励百姓务农,如奖励耕织,对于努力从事农业生产、生产出较多粮食和布帛的农户给予奖励,包括减免赋税、授予爵位等。这样可以保证国家有充足的粮食储备,为战争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物质基础。强战:强调战争对于国家生存和扩张的重要性。通过军功爵制激励民众参军作战。在秦国,普通百姓可以凭借在战场上斩获敌人首级的数量来获取爵位、土地和财富。这种制度使得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得到极大提升,“民闻战而相贺也,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整个国家形成了一种好战、乐战的风气,这也是秦国能够在战国纷争中不断扩张领土、最终统一六国的重要因素之一。
03君主专制思想尊君:《商君书》认为君主应该拥有绝对的权力,“权者,君之所独制也”。国家的权力必须集中在君主手中,君主通过法律和政令来统治国家。所有的臣民都要绝对服从君主的意志,这种思想有利于在战国时期那种混乱的局势下,快速地做出决策,进行国家的治理和对外战争。弱民:“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这里的“弱民”并不是指让百姓身体虚弱或者遭受压迫,而是指削弱百姓的自我意识和反抗意识,让百姓服从国家的统治和法律的约束,使他们的力量能够通过国家的引导,如农战政策等,转化为国家的力量,从而增强国家的整体实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商君书》都颇受争议,这和书中的思想有很大的关系。在封建王朝时期,统治阶层对《商君书》多有忌惮,原因在于其变革思想可能诱发社会的动荡不安。书中大力倡导变法创新,像商鞅所提出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这种理念若被心怀叵测之人利用,极有可能冲击封建王朝的现有秩序。尤其是在王朝局势相对平稳之际,统治阶层往往倾向于维持现状,不愿看到大规模制度变革的出现,毕竟这可能危及他们的统治根基。
商君书--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