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乡党第十》)裘锡圭说:在春秋时代,一般不骑马,马是用来拉乘车的,通常只有大夫以上的人才有资格置备马车,马车是贵族财富的标志,所以有百乘之家、千乘之国这一类说法。一乘就是四匹马拉的一辆车。孔子是一个穷大夫,马匹死伤对他来说无疑是经济上的重大损失。但是孔子首先关心的不是他的财产而是人的安危,这里所说的“人”显然首先是指马厩里工作的人,是为孔子服务的劳动者。(《在基本道德和行为准则方面切实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好的东西》)然而历来都有期望值更高的崇拜者觉得只到这般境界的孔子不够伟大。古人如韩愈不相信孔子爱不及马:“圣人岂仁于人,不仁于马?”(《论语笔解》)今人如周予同不希望孔子爱不及马,所以直接译述本句为“孔子退朝,问:‘伤了人没有?’回答他没有,于是他又问马”,并声明改变句读的目的就是为了“表示孔子先仁人而后爱物”。(《孔子》)还有其他学者或将“不”字视作对“伤人乎”的回答,或将“伤人乎不”连成一个问句,殊途同归,目的都是便于安排孔子接下来再“问马”,从而编导出一个既够得上人道主义典范又够得上动物保护主义典范的光辉形象。但金代学者王若虚反问得好:“义理之是非姑置勿论,且道世之为文者,有如此语法乎?”(《滹南遗老集》卷五《论语辨惑》)改者改得煞费苦心,一本正经,读者读来却不免有一点——甚至非常滑稽了。
内页欣赏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