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欢迎光临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登录
注册
高级搜索
古籍整理
|
学术著作
|
大众普及
|
教育读物
图书
图书
图书资讯
书局快讯
中华书评
下载专区
书讯
局史
动态
荣誉
图书总目
新书
重点
古逸英华
期刊
丛书套书
馆配
天猫
京东
渠道
灿然书屋
伯鸿讲堂
读者开放日
伯鸿书香奖
宋云彬基金
籍合网
古联公司
版权
微博
服务
反盗版
教育培训
当前位置 >
中华书评
>
详细页
“极高明而道中庸”——读郭齐勇教授《四书通识》
评论人:中华读书报
2024-08-05 15:50:58
分享
收藏
0
点赞
评论内容:
《四书通识》,郭齐勇著,中华书局2024年1月第一版,65.00元
■王顺然
自元仁宗钦定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科举考试主要教材后,《四书》(《论》《孟》《学》《庸》)无疑是塑造中国人文化心灵的、最重要的传世文献。现代人意欲了解传统文化,最早接触的往往也是《四书》。因而在传统典籍中,四书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位置。作为参与近四十年中国哲学构建的旗帜性人物,郭齐勇教授在中华书局出版了新著《四书通识》,构成“中华经典通识”第三辑的重磅级著作。
一
这是一本“能读懂”的《四书通识》。
虽然市面流行的《四书》读本品种不少,但若想找到一部既平实规范、又对新手友好的《四书》读本并不容易。我们这里讲郭著《四书通识》是“能读懂”的《四书》,代表着该书能够满足读者多方面的要求,在这里我们讲两点。
其一,“能读懂”的《四书》,基础在文字。虽说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是历代最权威的《四书》解读,但此书并不方便接引现代人进入传统的文化世界。一来是它的文字对现代人而言还有些晦涩,二来它所用的释读方式也不方便读“懂”。比如说,我们从孟子“不虑而知者”的解释中理不清“良知”的意思,那么在释读中引一段“程子曰:良知良能,皆无所由;乃出于天,不系于人”,这大概率会让读者更糊涂,反而在更多概念里兜圈子。郭著《四书通识》则在释读过程中,用现代人最平实的话和学界最规范的解释来讲《四书》,这有效地避免了以上两种问题。比如,在解释《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一句时,郭先生讲:
里仁,里是居住,这里讲处于何处,里仁即处在仁的境界之中。择,选择。处(chǔ),处世之道。知,同“智”,明智,智慧。我们居住在哪里呢? 居住在仁里面。老汉口有居仁门、居仁里。择,古人讲择业、择友、择邻。自我选择、追求生命的境界,不选择仁,哪能叫智慧的选择?
这段解释,真正把文字疏通讲清了。另外,郭先生把“选择”“仁”“美”“知”等概念在择业、择友、择邻等这种日常生活的语境中展开为一种生动的心灵历程,并把选择“仁”作为立身处世的原则这个最核心的问题意识带给了读者。
其二,“能读懂”的《四书》,能浸润读者的自我生命。现代人读《四书》,首要目的还是汲取其中的智慧、浸润自我的生命,但简单的文通字顺并不能带来生命的共振,如果不带着问题来读,常常学不见道,枉费精神。那怎么在《四书》中寻找“智慧”呢? 我们举例来讲,《论语》记孔子批评宰我“不仁”,宰我竟然能心安理得地在“三年之丧”中“食夫稻、衣夫锦”。故事情节很容易明白,但“通丧”的礼制毕竟和现代人相隔很远,这里讲“仁”“不仁”于我们又有何用? 那郭先生就讲:
“仁”有草根性。笔者做小孩的时候,常听家中老人讲“人要忠心,火要空心”“将心比心”“秤平斗满不亏人”等。笔者的双亲时时省吃俭用,顾念一大家人,唯独克扣自己,真诚地待人。家中并不富裕,但邻居有难或逃荒讨饭的来了,祖父母、父母亲都会解囊相助。
听到这段话就和我们自己的生活近了,现代人也常说“将心比心”,但很少会意识到“将心比心”就是“仁”。“处仁”是一个选择,是对“爱”的一种推扩,简单地说,这其中推扩的方式就是“将心比心”。越是平实的文字,越能直接打动人。不需要在理论上论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复杂内涵,按郭先生的讲法,就是在“将心比心”的基础上,更加真诚关照他人,这就是“仁”。儒家讲“仁”,从来没说不要好好照顾自己,但仁爱的推扩,却带来了个体生命世界的丰富与扩充,这就是“知”、是“智”。成“仁”的生命世界并不排斥“利”,福报是运命的随附。我们看此处就是以自我的生命去叩问经典,这其中的对话、思考,就是启发智慧的场域。用郭先生的话来讲,这是“以生命对生命,以心灵对心灵,以真诚对真诚”。
二
这是一本能反映中国哲学发展进程的《四书通识》。
在关切现代世界、关切现代生活的目光中,“中国哲学”不断回溯传统、回溯经典,不断兴起新的“问题意识”。可以说,“问题”的不断提出与回应,代表着“中国哲学”的发展与形成。郭齐勇先生一直注重将不同的“问题意识”融入对“中国哲学”的解读,这一立场也体现在《四书通识》的写作中。
比如,讲《论语》就讲到“公私观”“正义论”,讲《孟子》就讲到“仁政”“民贵君轻”,讲《大学》就讲到“内圣外王”“治平天下”,这是在政治哲学的范畴中讲“四书”,这还包括书中“《中庸》的政治思想及其现代意义”一节。又如,讲《孟子》也讲“心性论”“仁义内在”,讲《大学》也讲“德本财末”“以义为利”,这是在讲中国特质的伦理学。当然,在《论》《孟》《学》《庸》的原意解释中,郭先生也介绍了中国哲学的“道论”“形上学”。这些“问题”是中国哲学在发展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标识,“四书”文本对这些问题的回应虽不能称为全面,却也是在解答相关问题时不能绕开的内容。带着“中国哲学”进入“四书”,是现代人能够恰适地理解传统的重要途径。
当然,讲“中国哲学”永远是为往圣继绝学、为未来留问题。比如,在疏解《大学》“格物致知”时,郭先生通过梳理、比照朱熹与阳明对此的不同理解,展开了作为中国哲学的“道德与经验知识的关系”问题。简单来讲,朱王在“格物致知”理解的不同,是朱熹重积累、讲“时间一长,就会突然彻悟,自然贯通,无不了解”,而阳明重本心良知、讲“克服私意、恢复天理,保证良知得以充塞于内、发用于外”。郭先生通过对照朱王的差异,将中国哲学中“道德与经验知识的关系”这一问题抛出来。这些问题对于中国哲学而言,代表着一种开放性、发展性,它们并不需要确定的答案,而是在探索与追问中体现价值。
三
这是一本保留着“诚敬”“涵养”工夫的《四书通识》。
“哲学”毕竟不是传统之学,在打破隔膜、进入经典之后,我们也需要得到“四书”的熏习。比如,郭先生在讲孔子的“忧乐圆融与生命的意境”时,说到:
孔子有自己的终身之忧和终身之乐:“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他的快乐,是精神的愉悦。他赞扬颜渊穷居陋巷,箪食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同时,孔子提倡追求人生修养的意境,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这不是在讲“概念”,也不是在讲“问题”,这是在讲“体会”。这种“体会”也不是直接的观感,而是生命契合的“感通”“感应”。在这个层面上,不是“读得多”就明白得多,也不是“行得多”就感受得多,能够将这些文段真切地贯通起来,这其中的浸润便是真实的。
徐文清公集(精)--义乌丛书
发布时间:2023-12-05
作者: [宋]徐侨撰 孙敏强点校
ISBN号:9787101164107
价格:
¥58.00
©2002-2027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12931号
www.zhbc.com.cn zhbc@zhbc.com.cn
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 邮编: 100073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
游客评论
用户昵称:
邮箱地址:
手机号:
验证码:
看不清楚?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