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公安部门对境外电诈违法行为的持续打击,一个与中国西南边境接壤的地区开始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和讨论中——缅北,这里军阀互斗山头林立,电诈园区层出不穷,中缅两国为此多次展开合作执法,而因电诈而兴起和覆灭的“缅北果敢四大家族”,更是成为网友津津乐道的讨论对象。而这本《明帝国与金楼白象(1582—1606)》就是一本与缅北区域历史有关的著作,描述了明万历朝三十年的西南边境风云,这其中,有战争,有谈判,有诡诈,有权谋。叙述从万历三年的边境危机开始,到万历三十六年解决昆明危机为结束,从多方视角,探讨了这个难得的边疆史话题。

1.缅北,有何不同?
2.古代王朝,如何控制一个非核心区域?
3.明帝国边境政策的得与失。
首先是第一个问题,缅北到底有何魔力,能够让大明与缅甸东吁王朝展开一场数十年的斗智斗勇?
那么从明缅双方视角看这段历史,其实都是围绕着同一个区域政权开始的——麓川王国。麓川王国曾经雄踞怒江、大金沙江(伊洛瓦底)两江流域,占据腾冲、保山盆地,对元、明两代中央政权的西南边境稳定,产生了极大的威胁。因此元、明两朝都先后击败过麓川王国,逼迫其将统治重心转向大金沙江西部。而麓川后裔的西转,则加剧了他们与南方平原地区缅族的冲突。麓川傣系民族的南下与缅族的北上,成为了缅北千年恩怨的来源。
话题转回大明万历时代,那么故事的主角实际上并非只是发生战争的明与缅甸东吁王朝,更像是在明三宣六慰体系下与麓川王朝有一定关系的诸多部落和酋邦形态的地方土司们。正是主要生活于山地的他们,在明缅两个农耕强权之间的摇摆,造成了明缅之间疆域的一系列变动。
客观来说,生活在山地地区的部族,历来难以形成统一政权。但另一方面,破碎的地理形态带来了高昂的治理成本,也让想要征服他们的农耕强权望而生畏。因此,明缅两方,其实同样采用了羁縻宣慰的方式与之相处。也因这种治理方式的不稳定性,让出疆域很容易产生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