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以农业立国,农事很早就进入文学。《诗经·豳风·七月》就是周朝祖先农业经验的记录。但读书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般不直接歌咏农事。至东晋,陶渊明才真正“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归园田居》其一),成为“隐逸诗人之宗”,也是田园诗人之祖,为后代读书人树立了新的榜样。唐代王绩、王维、孟浩然、白居易等许多诗人沿着陶渊《唐诗三百首》的艺术世界明的道路,继续田园诗的写作,取得丰赡的成绩。宋人的田园诗更为生活化,农家之日常琐细事都可入诗,化俗为雅,表现诗人平常而又超然的人生意趣。如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田园景色、自然风物与诗人恬淡畅适的雅兴相融会,风格平淡自然。宋代还设有“劝农使”,劝课农桑。江万里《劝农》诗“欲知太守乐其乐,乐在田家欢笑中”,彰显同百姓甘苦与共的仁厚之德。宋代以后的田园诗多叙写百姓遭遇天灾人祸的苦难,表达对底层百姓的同情。明清时期,农村田园生活愈益成为文人诗歌的重要内容,且叙事性有所加强,是地方民情的风俗画。
田园与山水是读书人摆脱官场冗杂、畅适情怀的好去处,也是诗人喜好歌咏的题材,田园山水诗在唐代达到了高峰,甚至有“田园山水诗派”之称。说“诗派”不一定准确,说田园山水是唐诗题材的一大类型,是没有问题的。
孟浩然“尝读《高士传》,最嘉陶征君”(《仲夏归汉南园寄京邑耆旧》),一生没有做官,隐居襄阳的鹿门山,像陶渊明一样,真正亲耕垄亩。东汉末年的隐士庞德公曾归隐鹿门山,孟浩然引为同调,作《夜归鹿门歌》曰: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昏”“喧”“村”“门”押平声十三元韵,“树”“处”“去”邻韵通押。前四句写傍晚时分的村野生活,后四句是市人行尽野人行,转到写诗人在月照烟树的清夜,拜访庞德公栖隐之处,像个幽人一样,独来独往,心地悠然。孟浩然笔下的田园生活,质朴而温馨,亲切而真诚,一片返本归真的境界,令人神往。且看他的《过故人庄》:
孟浩然在唐代诗人中辈分较高,李白、杜甫等都被孟浩然的风流高致所吸引。杜甫赞赏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李白把孟浩然当作“故人”,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情融于景,笔调轻松明快,画出一幅《楼头送客图》。李白又有《赠孟浩然》:
王维在诗文中多次表达对陶渊明归田生活的向往。相传他十九岁就栝陶渊明《桃花源记》为《桃源行》,用歌行体重新演绎桃花源的故事,将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想象为超越人间的仙境,渔人由于尘心未尽,最终不辨仙源,无处再寻。沈德潜赞此诗“顺文叙事,不须自出意见,而夷犹容与,令人味之不尽”。张旭(或认为作者是宋人蔡襄)七言绝句《桃花溪》(一作《桃花矶》)亦以陶渊明《桃花源记》为题材,诗曰:
唐人羡慕陶渊明归田生活的还有韦应物和柳宗元。代宗大历十年(775)前后,韦应物在长安任京兆府功曹参军,公事鞅掌,偷闲郊游,作《东郊》诗:
(明) 黄凤池辑《唐诗画谱》(局部)
长年拘束于官舍,出游郊外,曙色清明,顿觉心旷神怡。“杨柳”以下六句写东郊清幽的春景和出游的舒畅情怀。心想止息于这片幽静之地,但是公事在身,行迹不免显得匆忙。“乐幽”二句写“出世”与“入世”在内心的挣扎。末二句表达羡慕陶潜,终当辞官归隐,筑室于此。其实韦应物并没有归隐田园,其诗歌境界与陶诗也终隔一层。柳宗元的《溪居》与韦应物此诗构思有相似之处:
因山水清景而兴隐居之意,是山水诗的基本主题。綦毋潜在安史之乱后归隐于江东别业,作《春泛若耶溪》:
王昌龄曾隐居在长安郊区蓝田石门谷,常建来拜访,作《宿王昌龄隐居》:
王维有许多山水诗,都是借山水以抒写隐逸情怀。如《山居秋暝》:
唐人把隐居常常挂在嘴边,动不动就说要隐居,有几个人真正像陶渊明那样躬耕陇亩、自食其力?“人道青山归去好,青山曾有几人归?”(杜牧《怀紫阁山》)多数人只是把它视为“终南捷径”而已,以隐逸博得高名,心里还是念着朝廷征辟给予高官厚禄。天宝九载(750),王维的内弟崔兴宗也想去终南山隐居,好友裴迪就写诗告诫他。裴迪《崔九欲往南山马上口号与别》曰:
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场景与此图颇类似。
“口号”,随口吟成,即后人所谓口占一绝。果不其然,后来崔兴宗还是出来做官了,任右补阙和饶州长史。
六朝人有“山水以形媚道”的说法。山川焕绮,草木贲华,山水自然本身就是“道”的外在呈现。士人从烦杂的世俗中超脱出来,静坐于山水之间,万虑俱空,心地澄明,对人生之理、宇宙之道会有更深切的体悟。在写景的同时,传达出对宇宙人生的彻悟,这是唐人山水诗的另一主题。
盛唐诗人王湾在近年关时,乘船至润州(今江苏镇江),作《次北固山下》:
王维从小受母亲的影响,奉佛坐禅。学佛参禅的感悟时而渗透在他的山水诗中。如《过香积寺》:
画家根据王维《竹里馆》诗意所绘,对月鸣琴,似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天宝后期,唐玄宗宠爱杨贵妃,荒废朝政,王维对此有所不满,闲居辋川。张少府对王维晚年的退守或许不太理解,写信过问,王维作此诗酬答。颈联抒写不问世事,返回旧林后的闲适和惬意。末句对于张少府“穷通理”的疑问,以“渔歌入浦深”之不答答之,最为灵妙。如果照直回答,不免落入实相。再看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本书从通识教育的立场出发,内容不仅涉及《唐诗三百首》的编选旨趣、艺术世界、经典化历程、遗珠之憾,还涵盖唐代精神风貌、唐诗的体裁与近体诗的格律、唐诗的域外传播等主题,拈出50位诗人的130余首诗作进行鉴赏,时代背景、诗人际遇、诗歌意境、名家点评融为一体,是以诗证史的唐代实录,是中国诗学传统的小像,是旧体诗创作的初级指导,是增强诗学修养、培养审美人格的简明易懂的大众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