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欢迎光临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登录
注册
高级搜索
古籍整理
|
学术著作
|
大众普及
|
教育读物
图书
图书
图书资讯
书局快讯
中华书评
下载专区
书讯
局史
动态
荣誉
图书总目
新书
重点
古逸英华
期刊
丛书套书
馆配
天猫
京东
渠道
灿然书屋
伯鸿讲堂
读者开放日
伯鸿书香奖
宋云彬基金
籍合网
古联公司
版权
微博
服务
反盗版
教育培训
当前位置 > 媒体报道详细页
《张居正大传》对传记文学的探索
评论人:《光明日报》( 2024年01月27日 12版)
2024-01-30 15:49:33
分享
收藏
0
点赞
评论内容:
《张居正大传》
朱东润 著 中华书局
【光明书话】
1943年8月,朱东润在重庆寓所写毕《张居正大传》的序言,将书稿交付开明书店,由开明书店于1944年出版,1957年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1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再版此书,并请作者撰写了《三版后记》,这是朱东润生前对《张居正大传》的最后一次修订。《张居正大传》出版的八十年间,经历了岁月的考验,在一代代读者中口耳相传,被列为“二十世纪四大传记”之一。《张居正大传》开创了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一条新路,是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开山之作。
“大传”之为体
1941年,朱东润所在的武汉大学中文系开始设置“传记研究”课程,于是有教师开设韩柳文专题。但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也好,韩柳文学也不妨,但是怎样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朱东润自传》)这引起了他对“传记”这一体裁的思考。
朱东润早年留学英伦,对欧洲传记,特别是英国作家的传记,下过一番功夫,对西方的传记理论、传记作品和传记作家都非常熟悉。回国任教后,他又多方搜集资料,写成十余万字的《八代传叙文学述论》,对中国古代的传记文学作了一番梳理。在传记文学研究方面,他有着比前人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厚的学养。在他看来,从秦汉的史传,魏晋的碑志到唐宋的墓铭、行状,明清的文集、年谱,乃至西方传记学者和作家重视的自叙、回忆录、日记、书信,中外传记文学的体裁各有优势,也都有各自的局限。于是他决定“实地写一本传记”,“替中国的传记文学作一番斩伐荆棘的工作”(《张居正大传·序言》)。
目标既定,就要考虑写法的问题。朱东润认为,鲍斯威尔的《约翰逊博士传》可谓家喻户晓,但“要写成这样一部作品,至少要作者和传主在生活上有密切的关系,而后才有叙述的机会”;斯特莱切的《维多利亚女王传》,言简意赅,“很有《史记》那几篇名著的丰神”,但又失之太简;最后,朱东润决定做一种“有来历、有证据、不忌烦琐、不事颂扬”的作品。这几条原则看似平常,实际上对写作者的要求是很高的。
对于这种前所未有的新题材,朱东润将其命名为“大传”,对此他也作了一番解释:“‘大传’本来是经学中的一个名称,《尚书》有《尚书大传》,《礼记》也有大传,但是在史传里从来没有这样用过……既然列传之传是一个援经入史的名称,那么在传记文学里再来一个援经入史的‘大传’,似乎也不算是破例。”在创作《张居正大传》之前,朱东润曾作《史记考索》《汉书考索》《后汉书考索》,对史传的写法有非常深入的研究。传统史传对同一事同一人的记载,常有所谓“互见”的笔法,读者往往在某人的传记中得到一种印象,而在其他人的传记中,甚至在史书的幽微隐晦之处,又会发现这个人的另一面。显然,朱东润所创立的“大传”,既沿袭了传统史传“解说经义”的宗旨,又有不忌烦琐、叙事完整生动的文学特色,并非传统史传一字含褒贬的“春秋笔法”,而是一种融汇中西传记传统的新尝试。
对今天的读者来说,所谓“传记”,似乎本该如此,但在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这还是一条没有人走过的新路。本书的开创之功,正在于此。
“张居正”之为题
体裁既经确定,接下来便要选择一位传主。朱东润认为,对一位优秀的传记文学家来说,无论人物大小,任何人的一生都可以写成一部优良的著作,但一个平常的人物难以引起读者的注意,所以还是要从伟大人物着眼。传主的时代不能太远或太近,太远了对读者来说有隔膜,太近了则会因为我们还生活在他的影响之下,难以形成全面的认识。
除此之外,时代的影响也至关重要。朱东润创作此书时,正值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时期,他亲见战火蔓延、民生困苦,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充满忧虑。身在后方,又对当时政府公文政治的作风深有体会,也深为不满,他在1941年重庆出版的《星期评论》上发表讨论唯名主义的文章,意在批评当时政府只重言论、公文而不顾实情的作风。有感于这样的内忧外患,作者最终选择了张居正,对此,他解释说:“第一,因为他能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国家拯救出来,为垂亡的明王朝延长了七十年的寿命。第二,因为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和世人的唾骂,终于完成历史赋予他的使命。他不是没有缺点的,但是无论他有多大的缺点,他是唯一的能够拯救那个时代的人物。”(《朱东润自传》)
朱东润把张居正作为一个“救国救民的范本”来写,并不完全出于自己的主观判断。事实上,《明史纪事本末》中即对张居正有“救时宰相”的评价,他对当时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是有贡献的。
写作的“出”与“入”
20世纪30年代,朱东润已经对历代史传做过系统的研究,决定创作本书之后,他又查阅了《明史》《明史纪事本末》《明纪》《明史稿》《明会典》《张文忠公全集》等史料,做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工作。在实际写作中,他有意避免唐宋墓志那种“谀墓”的习气,要求自己言必有据。今天看来,最终问世的作品也达到了他自己的期望,对传主既不一味颂扬,也不专事批评。但作者对张居正的总体评价是正面的,加之熟悉史实,对张居正的言行有设身处地的理解,因而行文中常有感情流露。例如,讲到张居正因关照徐阶后人而招致高拱及其门人的攻击,朱东润写道:“黑暗中的动物没有道义,没有感情;他们也不相信人类还有道义和感情。”显然,作者认为张居正此举是出于道义和感情,而不是更复杂的政治目的。
另一方面,作者也时常抽离历史语境,以旁观者的视角为读者分析局势。比如万历即位之初,作者对张居正与慈圣皇太后、神宗和冯保的关系做了一番分析,使读者对张居正所面临的复杂局势有大体了解;再如对争议颇多的“夺情”一事,作者援引众多史料,从皇帝的态度、百官的态度到张居正的个人感情、现实考量等诸多方面,条分缕析,说明在这样一场牵涉众多的巨大矛盾中,是不同立场的人物出于各自目的所作的选择,共同造成了最后的局面,为张居正的结局埋下了伏笔。作者也不是一味同情和颂扬,对传主的某些缺点乃至污点,只要是史有实据的(比如张居正的专权、贪污),也并不避讳。
传记是写人记事之作,用朱东润的话来说:“对话是传记文学的精神,有了对话,读者便会感觉书中的人物一一如在目前。”但我国传统的史传文学都是以文言写成,这就带来一个问题:付诸笔下的口语变成了文言,人物说话都是“之乎者也”,读起来颇不生动。朱东润又援《史记》改写《尚书》之例,认为史籍中的文言对话是可以转写的。但同时他也意识到,转写的结果应当是明代人的口语而非现代人的口语,于是他以张居正奏疏中保留的对话为据,对史料中的文言进行了改写,所以我们才能看到诸如“说与皇帝知道”“与先生酒饭吃”这样生动的口语。翻阅明代的官方史料和私人书牍,不难发现,这样的改写工作是颇费工夫的,作者必须精通文言,又对白话运用纯熟,才能恰到好处地把握“古”与“今”的分寸,写出现代人能看懂的“明代人的话”。
《张居正大传》既能借助大量材料还原历史,让读者身临其境,又能以旁观者的视角为读者剖析人物事件,窥见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在“当时”与“今日”之间自由出入而游刃有余,是这部传记的高明之处。
(作者:李若彬,系中华书局编辑)
张居正大传
发布时间:2023-07-25
作者: 朱东润著
ISBN号:9787101160789
价格:
¥68.00
©2002-2027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12931号
www.zhbc.com.cn zhbc@zhbc.com.cn
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 邮编: 100073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
游客评论
用户昵称:
邮箱地址:
手机号:
验证码:
看不清楚?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