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欢迎光临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登录
注册
高级搜索
古籍整理
|
学术著作
|
大众普及
|
教育读物
图书
图书
图书资讯
书局快讯
中华书评
下载专区
书讯
局史
动态
荣誉
图书总目
新书
重点
古逸英华
期刊
丛书套书
馆配
天猫
京东
渠道
灿然书屋
伯鸿讲堂
读者开放日
伯鸿书香奖
宋云彬基金
籍合网
古联公司
版权
微博
服务
反盗版
教育培训
当前位置 > 媒体报道详细页
腊八节一二事
评论人:中华书局上海聚珍
2024-01-18 19:57:53
分享
收藏
0
点赞
评论内容:
今日腊八,一碗热腾腾的腊八粥,融合了五谷杂粮的精华,每一口都是对团圆和美好的期盼。
愿这一碗粥带来满满一年的好运与安康,祝福万事“粥”全!
岁末的祭祖祀神
农历十二月为腊月,古又泛称“腊(蜡)日”。年终岁末,各种祭祖祀神、逐疫驱傩活动由此展开。《礼记·郊特牲》说:“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索者,汇聚绞合也,飨者,敬献也,即将多种杂粮干果合聚在一起,煮熟之后敬飨先祖神灵,以望来年得到福佑,风调雨顺,吉祥安康,这或许就是腊八粥的滥觞。
汉时将腊日限为冬至后第三个戌日,南北朝时方确定在初八日。《荆楚岁时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胡头,指的是打鬼驱疫时用的面具,又作胡公头、魌头,面具五官夸张,表情狰狞,令人望而生畏。戴上此面具,手执法器,扮作金刚大力士,敲锣打鼓,威逼唬吓,鬼怪邪祟就闻风而逃了。
清院本《十二月令图轴·十二月雪中逗乐图》。画中人有的闲立,有的取暖。儿童则滑冰、堆雪狮、放炮仗,兴高采烈,又平和日常。
食粥过节,不忘根本
腊八做粥,其贵在“杂”,所谓“五味调和,百味香”。以各类谷物如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薏米,杂以各种豆类、干果合水煮熟,外加红、白糖增味调色。所用之物,在医学本草中多属性味平和的补益滋养物,至于具体所选、各用几何,则因地制宜、丰俭由人了。
《燕京岁时记》记清代燕京岁时风俗,腊八粥主料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开水煮熟后,再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仁、松子及白糖、红糖、葡萄干加以点染。但也有地方煮粥之前,先用热油炒米,再倒进热水锅里与花生等材料同煮,此外还添加油条、豆腐、胡萝卜、木耳、青江菜,黄、白、红、黑、青,五色杂陈,色彩鲜明,这种腊八粥或可叫八宝菜粥吧。
中国以农业立国,食粥过节,亦有不忘根本之意。古人认为粥可解饥健身,消除病疫。李时珍《本草纲目》称晨起啖粥,“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良”。旧时杭州名刹天宁寺僧人每日将剩饭晒干,储藏在栈饭楼上。积一年余粮,至腊八日煮粥分赠信徒,称“福寿粥”“福德粥”,亦见爱惜食粮、善待众生之美德信仰。
熬粥要趁早,尤其耐不住匆忙和慌张。初七晚上,洗米泡果,剥皮去核,半夜时分以大火烧开,再用微火煮炖,至次日清晨,方成稀稠有度、软糯宜当的腊八粥。可见提早准备,从容应对,方得真味。明人有《煮粥》诗,颇解粥中道理:
煮饭何如煮粥强,好同儿女细商量。
一升可作三升用,两日堪为六日粮。
有客只须添水火,无钱不必做羹汤。
莫嫌淡泊少滋味,淡泊之中滋味长。
(摘自郗文倩著《食色里的传统(彩图修订版)》,中华书局2022年1月出版)
腊八粥的讲究
腊八粥是很古老的一种节令食品,在宋人笔记《梦粱录》《武林旧事》中均有记载。最早是来源于佛教传统的。《永乐大典》中摘抄元人《析津志》云:“是月八日,禅家谓之腊八日,煮红糟粥以供佛饭。僧都中官员士庶作朱砂粥,传闻禁中一如故事。”
这说明元代就以腊月初八为腊八,在这一天煮腊八粥供佛饭僧了。但是宋代吃腊八粥的日期与后来则稍有不同。《日下旧闻》引元人孙国敕《燕都游览志》云:“十二月八日,赐百官粥。民间亦作腊八粥,以米果杂成之,品多者为胜。此盖循宋时故事。然宋时腊八,乃十月八日。”
这是宋时腊八与后来的腊八在日期上小有差异。至于说到熬粥的材料,“果品只有五样”,盖言其少。那么多少才“不少”,才比较符合标准呢?世俗习惯,喜欢凑数,“八”才够上标准数,腊八么,没有“八样”,哪能够得上腊八的标准呢?如果十二样,那就更好,可以上谱了。刘若愚《酌中志》云:“初八日吃腊八粥,先期数日,将红枣槌破泡汤,至初八早,加粳米、白米、核桃仁、栗子、菱米煮粥,供佛圣前,户牖、园树、井灶之上各分部之。举家皆吃,或亦互相馈送,夸精美也。”
这是明代吃腊八粥的情况。在清人著作中,关于腊八粥的记载就更多了。富察敦崇氏《燕京岁时记》云:“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即糯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切不可用莲子、扁豆、薏米、桂元,用则伤味。每至腊七日,则剥果涤器,经夜经营,至天明时则粥熟矣。除祀先、供佛外,分馈亲友,不得过午。”富察敦崇这段文字介绍腊八粥十分详尽。第一是米、豆、果料极为齐全,白糖、红糖如算一样,则共十六样之多,即生料八种、熟料八种,都是“八”,符合腊八“八宝”之数。因为这样的粥,腊八日叫“腊八粥”,平时则叫“八宝粥”,所以配料都有八样之多。第二是“经夜经营,天明即熟”,这不禁唤起许多人童年的记忆,是十分美妙的。作母亲的催孩子早点睡,说道:“快睡吧,明儿早点起来喝腊八粥;太阳一出,再喝,要红眼睛……快睡吧,宝贝!”
这样,便带着甜蜜而温暖的憧憬入梦了,一大早,起来,吃这碗一年一度的香甜而美妙别致的腊八粥,这种生活的情趣,不是也像西方儿童在睡梦中等待圣诞礼物那样美好吗?
第三是“分馈亲友,不得过午”,这也是极有情趣的礼物。北京过去有一种“绿盆”,是一种上了绿琉璃瓦釉子的瓦盆。有的人家,用这种盆,盛上红艳艳的腊八粥,上面用雪花绵白糖洒成“寿”字、“喜”字、“福”字等等,再洒上一点青丝、红丝。如此,亮晶晶的绿釉器皿、红艳艳的粥、雪白的糖、鲜艳的青丝、红丝,相映成趣,送到亲友家中,真是绝妙的艺术品,充满了欢乐的艺术生活情趣,却毫无庸俗、雕琢的富贵气息,这才是真正的色、香、味、形、器兼备,又加丰富情趣的精美食品。
不过富察敦崇所说腊八粥中不宜用莲子、扁豆、薏米、桂圆等,“用则伤味”的说法,据我所知,其说似不尽然。桂圆肉一般是不放的,放了稍有苦味。莲子、薏米仁一般都是放的,有的还放芡实(即鸡头米),这在《天咫偶闻》、《民社北平指南》等书中均有记载。都足以证明《燕京岁时记》之说,并不尽然。
在清代皇宫中仍然继承了明代的传统,十分重视煮腊八粥的。道光帝爱新觉罗·旻宁有一首《腊八粥诗》,收在《养正书屋全集》中,诗是七古,并不好,但作为史料,亦可见旧时风俗和宫廷生活之一斑,现引在下面:
一阳初复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
应节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
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
共尝佳品达妙门,妙门色相传莲炬。
童稚饱腹庆升平,还向街头击腊鼓。
从诗中可以看出,重点是说腊八粥是佛教的食品,是清素的。但流传至民间,在一般家庭中,已失去它佛教的意义,成为一种岁时节令,富有生活情趣的精美节日食品了。但在宫廷中,它的宗教意义还是很重的,而且还有政治意义。《京都风俗志》说:“黄衣寺僧,亦多作粥。”清代后来定制,腊八粥是归雍和宫的喇嘛熬的,就是黄衣寺僧。《光绪顺天府志》记云:“腊八粥,一名八宝粥,每岁腊月八日,雍和宫熬粥,定制,派大臣监视,盖供上膳焉。其粥用粳米杂果品和糖而熬。民间每家煮之,或相馈遗。”《燕京岁时记》也记云:雍和宫喇嘛,于初八日夜内,熬粥供佛。特派大臣监视,以昭诚敬。其粥锅之大,可容数石米。
从这两则记载中,可以看出,清代宫廷对于腊八粥多么重视,还要派大臣监视熬粥,现在想起来,似乎是很滑稽的事情了。但要想到当年那许多喇嘛,准备果料,围着那可容数石米的大铜锅,在油灯盏的照耀下,忙乱着熬粥,穿貂褂、带朝珠、大红顶子、海龙暖帽的大臣隆重地旁边监视烧粥,这种朦胧的历史画面,不是具有十分神秘感的吗?现在感到很难想象的东西,在当年都是活生生的事实,而且是持续了上百年的事实,于今则颇为渺茫了。现在雍和宫又重修开放了,如果那口大锅还在,熬一锅腊八粥,给中外游客当点心吃,不也是很有趣味的、很名贵的一种甜点吗?
一粥之微,几百年中,由宫廷到民间,由宗教寺庙到普通世俗人家,都那么认真,那么重视,熬得那样精美,那样富有情趣,记载在那么多的文献中,这正是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精髓的一点一滴啊!这还不值得加以称道、介绍和宣扬吗?
(摘自邓云乡著《云乡话食》,原题《腊八粥的情趣》,2015年4月出版)
推荐书籍
《食色里的传统(彩图修订版)》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一言以蔽之曰“食色”。本书从古人日常生活出发,细说饮食、服饰、行旅、草木、节令、百戏、歌谣等主题,举类迩而见义远,一滴水里见出大千世界,古人的天人关系、时空想象、宗教信仰、伦理道德、治国理念、养生观念、时令民俗、审美风尚、娱乐休闲等尽在其中。文笔清新自然,结尾有余不尽,“可信”与“可爱”兼而有之。
《食色里的传统(彩图修订版)》是在2018年广受好评的《食色里的传统》的基础上,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图文呈现形式,通过增加内容、设置200多个小标题、加入150多幅图片等方式重新加以打造,是原版的升级版。
邓云乡北京风土系列
邓云乡红楼系列
食色里的传统(彩图修订版)精
发布时间:2022-02-09
作者: 郗文倩著
ISBN号:9787101154351
价格:
¥78.00
©2002-2027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12931号
www.zhbc.com.cn zhbc@zhbc.com.cn
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 邮编: 100073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
游客评论
用户昵称:
邮箱地址:
手机号:
验证码:
看不清楚?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