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欢迎光临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登录
注册
高级搜索
古籍整理
|
学术著作
|
大众普及
|
教育读物
图书
图书
图书资讯
书局快讯
中华书评
下载专区
书讯
局史
动态
荣誉
图书总目
新书
重点
古逸英华
期刊
丛书套书
馆配
天猫
京东
渠道
灿然书屋
伯鸿讲堂
读者开放日
伯鸿书香奖
宋云彬基金
籍合网
古联公司
版权
微博
服务
反盗版
教育培训
当前位置 >
中华书评
>
详细页
以“文化”反哺“文学” ——新时期“西游学”研究的新探索
评论人:冯伟《光明日报》( 2024年01月06日 12版)
2024-01-09 14:06:47
分享
收藏
0
点赞
评论内容:
《〈西游记〉与西游故事的传播、演化》
胡胜 著
中华书局
百回本《西游记》的现代学术价值,主要是通过胡适、鲁迅及后代学人的不断努力而逐步确立的。但无论审美批评、文化阐释,还是作家、版本考证,抑或成书、影响研究,其前提都是确立、维护、突出百回本的中心地位。在此前文献资料相对匮乏的时期,学者聚焦百回本,深度挖掘其文学史、小说学内涵,是必要(也是必然)的选择;而当越来越多“西游故事”被发现、整理,此前立足于“终极文本”的研究路径,便越来越趋于窄化。这一点,早在胡胜、赵毓龙两位教授辑校《西游戏曲集》《西游说唱集》时,就已比较清晰地体现出来。
在百回本研究趋于饱和的今天,跳出历史与文本的拘囿,将目光转移至更为丰富而灵动的“西游故事”,已成为未来西游学研究的新拐点。正如赵鹏程《从“文献”深入“文化”——从〈西游说唱集〉把脉西游学研究新动向》所言,从《西游戏曲集》到《西游说唱集》,体现出整理者对文献“深度整理”的功力,更揭橥“西游故事本位”新格局的研究前景,这场“文献”与“文化”的对话,“正为‘西游故事’研究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新思路”。而现在,胡胜教授新著《〈西游记〉与西游故事的传播、演化》付梓,我们终于可以随之进入那个由丰富而灵动的故事聚合成的“西游世界”,看到“新思路”的清晰轮廓:接续由“文献”深入“文化”的对话,实现以“文化”反哺“文学”的转向。
以往,讨论百回本的传播与衍变,学界主要从《大唐西域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西游记杂剧》《西游记平话》等“前文本”着眼,根据故事框架的变化,梳理出一条线性的文本递变线索。这一思路无疑是有效的,但过于强调故事框架的赓续与变化,认为百回本是基于作者对先前旧本的增删与再造而形成的,却于无形中高估甚至锁定了百回本的能动作用。本书第一部分的论述则提醒我们,这种能动作用其实是有限的,而且也不应该被捆绑于故事框架的表层因革。
称其“有限”,是因为著者围绕百回本展开的宗教、版本、文化等多维观照,足以证明:百回本的定型绝不限于作者对旧有文本经验的延续,“西游故事”的传播与衍变也绝非只有“文本再造”这一文学史固定渠道。况且,事实可能恰恰相反——正是散落于“前文本”之外的、纷繁多样的“西游故事”,影响了百回本作者的成书观念与创作选择。
而强调对文本内容的“解绑”,则意指著者深入文本而兼及文化学术视野与研究格局。这种特点,尤其凸显于对孙悟空与猪八戒形象重塑、铁扇公主形象演变,以及女儿国与《心经》在成书过程中“变迁”的考察。这些考察秉持以小见大的研究思路,在芥子须弥中另辟一方天地,其重心不再是故事框架的纵向变化,而是百回本《西游记》中的人物、情节与叙述细节的纵横交叉的变化,以及隐藏在这些变化背后的文化意涵。这不仅客观上肯定了百回本作者的艺术成就,更为《西游记》成书提供了另一种更贴近历史实际的可能。
同时,本书还极为看重“伴随文本”的学术价值,即隐藏于百回本之后、之外以及边缘,在不同程度上参与“西游故事”构成、演化,广义上各种形式的“文化符号系统”。这集中体现于第二部分,即从地域文化与信仰角度,对“西游故事”之变迁与文化取向展开的考察。如泉州傀儡戏《三藏取经》、常熟地区“唐僧出身”宝卷,以及新见《西游记》故事画等地方文献,这些滋养于多方文化土壤、散落在民间不同地域,野蛮生长而又不为人所重视的“伴随文本”,都被著者以独到的“跨文本”眼光,有机纳入“西游故事”本位的整体研究格局中。
需要注意,分开看,每部“伴随文本”的理论视点都是相对独立的,它们分别落实于人物形象的民间演化,情节内容的民间重构,或“故事”本身的民间阐释。但如若以百回本为参照系,抽丝剥茧,将其进一步整合,则不难看出,不同地域文化系统的“西游故事”之间,其实暗含千丝万缕的联系。
进一步提炼、穿插、编织这些联系,便更能明晰:这些绾结戏曲、说唱、图像等多种媒介形式的故事系统,都导向“西游故事”的原生生态,黏着于“西游故事”的演化实际,又与百回本的演化轨迹交叉、并行、碰撞,最终反哺于“西游”研究,形成一种同频共振的“开放的西游学”研究体系。更重要的是,这个体系是与著者一直提倡的“跨文本”研究视野相辅相成的。换言之,也正是因为“跨文本”视野,“西游故事”各种形式的“变身”与“迭换”,才能在“西游学”研究中得到真正的“解放”,其背后所隐藏的文学现象和文化面向才能被更加清晰地勾勒出来——这在揭示“西游故事”发生、衍变真实面貌的同时,也很可能会反向推动我们对百回本《西游记》文化、文献、文学价值的纵深性解读与全方位重估。
另外,本书对百回本后世传播的考察,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第三部分,著者有意识地将考察视野聚焦于戏曲,通过对比两种《平顶山》剧本和《莲花会》《收八怪》等稀见西游戏,指出宫廷演戏与民间演戏在剧本设计、舞台设施、表演时空以及戏班规模等方面客观存在的巨大差异,从而以一种跨越文化审美阶层,沟通案头书写与场上表演的方式,找到“西游故事”至雅亦至俗的双向分流路径。而这条路径又不是笔直的,途中也分布许多岔路,岔路上同样有引人入胜的亮丽风景。如莆仙戏,无论其表演性还是故事性,都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而且,其剧本主要被用作“科仪文”的发现,更揭示出传统“西游故事”被百回本遮蔽的祭祀与超度功能——这些功能,正是被百回本小说所弱化、芟薙的“杂质”。莆仙戏将其保留下来,成为我们反观百回本艺术面貌,发掘“西游故事”原生价值,重构“西游故事”演化路径的重要例证。
当然,还需要指出,以上新见解、新命题的提出,固然是著者学术视野“下沉”的成果,但这并不意味着其未致力于传统西游学研究,或疏于以文学史本位考据百回本的后世传播。实际上著者于此亦颇有建树,如对闽斋堂本《西游记》的讨论,便足以体现其版本比勘、考证的深厚功力,以及对“文献”与“文学”的通盘把握。
总而言之,从《西游戏曲集》到《西游说唱集》,再到《〈西游记〉与西游故事的传播、演化》,胡胜教授凭借审慎的学养学风,深厚的文献功底,以及敏锐且严谨的理论意识,以跨文本、跨文化、跨地域的宏观视野,为当代西游学研究构建出文献、文化、文学三位一体,故事与文本齐头并进的独特学术体系。当然,这还只是开始,是“拐点”伸出的一根长长的“触角”,而“西游故事”整体图景的建构,则需要更多“触角”的共同支撑。
(作者:冯伟,系辽宁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西游记》与西游故事的传...
发布时间:2023-09-13
作者: 胡胜著
ISBN号:9787101163049
价格:
¥68.00
©2002-2027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12931号
www.zhbc.com.cn zhbc@zhbc.com.cn
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 邮编: 100073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
游客评论
用户昵称:
邮箱地址:
手机号:
验证码:
看不清楚?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