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欢迎光临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登录
注册
高级搜索
古籍整理
|
学术著作
|
大众普及
|
教育读物
图书
图书
图书资讯
书局快讯
中华书评
下载专区
书讯
局史
动态
荣誉
图书总目
新书
重点
古逸英华
期刊
丛书套书
馆配
天猫
京东
渠道
灿然书屋
伯鸿讲堂
读者开放日
伯鸿书香奖
宋云彬基金
籍合网
古联公司
版权
微博
服务
反盗版
教育培训
当前位置 > 媒体报道详细页
探照灯书评人好书榜2023年度十大人文社科原创佳作发布
评论人:探照灯好书
2024-01-09 08:37:47
分享
收藏
0
点赞
评论内容:
探照灯书评人好书榜
2023年度十大人文社科原创佳作书单
“探照灯好书”由阅文集团主办,QQ阅读、微信读书、腾讯新闻协办,探照灯书评人协会承办。根据15位读书人投,每月评出10本中外类型小说、10本中外文学佳作、10本人文社科原创佳作、10本人文社科翻译佳作。
我们致敬那些有“文学的美,思想的真,历史的重,关注当下,典雅叙事,优美表达”,有创造力、想象力、探索性的好作品。
以下是2023年度十大人文社科原创佳作,排名不分先后。
感谢这些作品的作者、责编以及出品和出版机构。
中文原创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思想史
《杂文的自觉:鲁迅文学的第二次诞生1924—1927》
张旭东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3年8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徐晨亮(《当代》杂志主编)
旅美学者张旭东先生七十万的新著《杂文的自觉:鲁迅文学的第二次诞生1924—1927》,是其“鲁迅三部曲”的首卷,分析鲁迅文学在1924—1927年间如何以“杂文的自觉”为标志从而“成为自己”。其中若干篇章在国内发表时便已引起广泛关注。张旭东先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本雅明作品最重要的译介者之一,这部新作不免让人类比于本雅明对“发达资本主义时代抒情诗人”波德莱尔的论述。
在著者看来,杂文不仅是“鲁迅文学”的主体,也是其风格实质、审美内核和作者文学天才与创造性的终极所在,就像一套密码,可以拿来分析、阐释和理解包含小说、散文、论著乃至译文在内的鲁迅整体创作。之所以形容为“第二次诞生”,因为杂文是鲁迅在无路可走时杀出重围、绝处逢生的一条生路,相对于新文学创始期所规划的“纯文学”,更像一种例外状态或紧急状态;其“执滞于小事”的特征乃至零碎、孤立、突兀的构造方式,恰恰体现了鲁迅写作在世界文学语境中的现代主义特征,相对于一般的现代白话散文,“如同量子力学同牛顿力学之间的关系”,“在文学意识、作者意识、形式强度和风格总体性等方面,它与同时代的写作之间保持着一种代差或‘降维打击’能力,并把这种结构距离一直保持到20世纪的终端”。这样一种重新解读所打开的视野,无疑也将投射于我们对于当代文类秩序的重新审视,相对于已经固化的“长篇小说迷恋”,当下具有“量子力学”特质的写作究竟潜藏在哪里,类型文学、网络文学、自媒体文章还是新媒体平台上的各类全新实践?或许阅读此书的当下读者,难免会联想到类似的问题。
中文原创 | 人文社科 | 艺术
《龙与狮的对话:翻译与马戛尔尼访华使团》
王宏志 著
东方出版中心
2023年6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杨早(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
本书探讨“翻译”在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乃至近代中英外交关系中扮演的角色,从而让翻译这一少有人关心的问题浮出海面。各章小标题全由问题构成,从宏观性的“马戛尔尼访华使团面对什么翻译问题?这些问题是在怎样的历史、语言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为什么值得关注?”一直到细节性的“为什么清宫档案里有另一个英国国书中译本?传递的讯息与英国人自己的译本相同吗?乾隆在阅读国书译本后有什么反应?”,林林总总,无所不包,从翻译角度完整展现了这一场“龙与狮的对话”。
中文原创 | 人文社科 | 传记
《梁启超:亡命(1898—1903) 》
许知远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单读·单向空间
2023年8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刘晖(作家、诗人)
本书是关于梁启超流亡海外的第一阶段,从1898年秋到1903年夏。梁启超被抛进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一个世界已经死亡,另外一个世界尚未诞生”,这是一个挣扎的梁启超,更是一个寻路的梁启超,“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本书用力甚深,用功甚勤,更是用杰出的叙事能力,展开了一部以梁启超为视角的全球史。相比起以前的同类传记,本书具有强烈的文学性,那些画面和声音仿佛是扑面而来。更重要的是,是弥漫其间的当下性:死者再度归来,并对当下提问。
中文原创 | 人文社科 | 传记
《素锦的香港往事》
百合 著
中华书局
2023年7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潘凯雄(评论家、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副主任)
本书以素锦和其妹素美之间400多封真实通信为基础,描述了素锦这个普通的上海女子在香港的日常生活和悲欢离合。一位普通女性二十年的隐忍及煎熬跃然纸上,撼人心魄。她对生活和世事的种种态度,特别是对香港1956到1976这二十年间的独特体会,不经意间折射出历史的变迁。小人物走过了一个大时代。
中文原创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中国网络文学编年史》
邵燕君 李强 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3年8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杨早(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
本书由北京大学网络文学研究团队耗时十年,接力完成。上编“中国网络文学大事年表(1996—2020)”,择要记述中国网络文学发展进程中的大事要事,以六条线索贯穿:媒介变革、网站兴衰、生产机制发展、网络文学与“主流文学”的关系、中国网络文学与世界网络文艺的关系、类型文的流变和重要作家作品。下编“重要网络文学网站简史”,遴选70家网站,按重要程度分别撰写词条、简史和专题。上编可读,下编可查。与传统文学史相比,本书突出了网络文学的特性,即平台的无规则生长与整合,生产机制制约下的海量写作。这为难于探寻的网络文学海洋找到了一条寻幽探胜的下潜之路。
中文原创 | 人文社科 | 历史
《人海之间:海洋亚洲中的中国与世界》
杨斌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北贝
2023年9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唐山(资深媒体人、书评人)
本书是一本学术随笔集,聚焦于中国航海史。在当下的历史研究、历史教学乃至历史普及上,有强烈的“大陆本位”倾向,更多是从”占了多大面积“经济情况如何”“科技水平怎样”等尺度权衡一切,在此扭曲与遮蔽下,历史变成了解释,只有”让现代人感到光荣‘的细节,才有被重复、被讲述的可能,常使阅读者不自觉地走入“环环相扣”“所有部分都合理”“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误区,原本丰富的历史变得像中学物理课本那么简单,其代价是,我们会不自觉放大古人的误会。
作为大陆民族,历代史家都是带着“大陆眼”投入历史生产的,并将其神圣化、道德化,在一代代“力斥异端”的努力下,则前人无所见,后人亦不知,相关材料或被删去,或遭边缘化,极难拼成全图。受此影响,历史被异化成“陆地上发生的故事”,一切来自大陆的博弈,都被贴上“来自历史的智慧”“让过去告诉未来”等标签,至于其他,只是“变态”“偶然”“意外”。但事实是,整个近现代史都与海洋秩序息息相关,大陆哲学、思想之类,已诞生数千年,人类的生活并未发生剧变,恰恰是“大航海”时代,在几百年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剧变。
不了解海洋史,便无法真正理解进行中的“古今之变”,只能一次次徘徊在现代性的门外。本书之妙在于,引入现代研究方法,求证于不同语言的材料,对本土材料以更深入、更整体的颠覆性解读,呈现出内嵌在我们文明中的另一线索——除了大陆智慧之外,海洋智慧亦是中华文明一脉,只是这一辉煌传统长期被忽视而已,这为从历史中寻找现代性依据、在复兴中求新路,有特别的启迪价值。
中文原创 | 人文社科 | 非虚构
《中国科幻口述史》(全3卷)
杨枫 主编
成都时代出版社
2023年10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姚海军(《科幻世界》副总编辑)
《中国科幻口述史》采访了二十一位功勋卓著的科幻名家,构画新中国以来科幻文学发展的历史全貌。全书共3卷,通过受访嘉宾个人视角回忆,书写集体记忆,带读者在聊天中读懂中国科幻发展史,身临其境感受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其中,第1卷入围 2023 雨果奖“最佳相关作品”奖项。
科幻在我国发展已过百年,其间历经坎坷,如今在一代代科幻人的努力下,科幻文化开枝散叶,结出丰硕的成果,全书在科幻蓬勃发展的今天完成了为中国科幻铸史的使命,让我们看清并理解中国科幻的过去。为构画新中国以来科幻文学发展的历史全貌,跨领域、多视角地展现中国科幻半个多世纪艰难而辉煌的历程,《中国科幻口述史》受访嘉宾均为中国科幻历史上功勋卓著的先驱,且包含作家、编辑、从业者等多种身份。内容力求以史为经,以人为纬,从嘉宾人生旅程到科幻之路再到友人记忆,充分见证了中国科幻人历久弥坚的执着与情怀。
全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集中展示了大量历史原始资料和数据,仅全彩图片就500余张,抢救保存了珍贵的科幻口述史档案,同时也为中国科幻的研究和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史料。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同时口述访谈的形式,让历史变得通俗易懂又极具感染力。
人文社科 | 中文原创 | 文学评论
《小说的细节:从简·奥斯丁到石黑一雄》
黄昱宁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单读 铸刻文化
2023年1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刘晖(诗人、作家)
一部精妙的文学评论合集。精彩的部分都是围绕着“小说的细节”,而那些和文学现场相关的记录只是关于小说细节的“细节”。从简·奥斯丁到石黑一雄,作者以翻译家和作家的身份独辟蹊径,用独特的眼光来捕捉和照亮那些幽微的细节。比如关于希拉里·曼特尔,作者的发现就颇为独到。像对曼特尔的都铎三部曲等小说的解读,作者就提出曼特尔的行文速度极快,而且绝不迁就读者,读者不仅要有相关背景知识储备,也需要一副能品味各种细节的胃口。一本优秀的书会对读者提出相遇的方式,包括阅读时的姿势。我无法想象自己能够躺着看完《镜与光》。
人文社科 | 中文原创 | 历史
《历史大变局:形塑中国三千年》
龚鹏程 主编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23年1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杨早(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
本书收录139篇文献,起于尧舜,终于清末,编者自言可分为“改变了历史的文章”和“标记了历史改变的文章”。在传统的古文选本基础上进行拓宽与串连,首先是改写了“历史即政治史”的刻板印象,法律、经济、社会、文艺,历史的改变是编者的“后见之明”。全书依照简介、原点、译文、背景说明、影响五大块解析相关文章,用通俗晓畅的语言讲解三千年中国史。某种意义上,它承袭了《古文观止》的传统,可称为一部特殊的《中国读本》。
人文社科 | 中文原创 | 历史
《如朕亲临:帝王肖像崇拜与宋代政治生活》
黄博 著
山西人民出版社·汉唐阳光
2023年1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唐山(资深媒体人、书评人)
本书从宋朝历代皇帝画像这一独特视角,串联起宋朝帝王史,是用艺术史写政治史,又从政治史反观艺术史的佳作。
宋代是中古到近代的转折期,唐宋革命相延,政治生态丕变,平民阶层渐次崛起,贵族世家纷纷凋零,世俗化已是时代主流,则从来藏于秘府的帝王肖像也被激发出新的应用场景,有了更丰富的现实意义——如朕亲临。在作战、祭祀、重大庆典仪式上,帝王用画像代替亲临,起到震慑、代劳、授权等作用,同时也成为皇权观念再生产的重要中介——皇帝画像传递着皇权威严,而画像广泛传播,又会进一步强化皇权威严。
所以,宋代帝王图虽重写实,但程式严谨,务必渲染出皇帝的威风,画像中的皇帝形象越来越仙化,越来越神秘。随着帝王画像成统治合法性的来源之一,供奉、绘制等也成了“国之大事”,细考画风变迁、仪式增删等,颇可见政治史中不可言明之旨。本书以小见大,游刃于政治史和艺术史之间,佐以丰富的历史图片,实为阅读盛宴。
素锦的香港往事
发布时间:2023-08-01
作者: 百合著
ISBN号:9787101161847
价格:
¥56.00
©2002-2027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12931号
www.zhbc.com.cn zhbc@zhbc.com.cn
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 邮编: 100073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
游客评论
用户昵称:
邮箱地址:
手机号:
验证码:
看不清楚?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