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东坡的集子,一种人生空漠之感迎面而来。“人生识字忧患始”(《石苍舒醉墨堂》),这位聪颖超常的智者对人生忧患的感受和省察,比前人更加沉重和深微。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老子》第十三章),庄子说“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身”(《庄子 · 大宗师》),佛教有无常、缘起、六如、苦集灭道“四谛”等说,苏东坡的思想固然受到佛道两家的明显诱发,但主要来源于他自身的环境和生活经历。
图绣三高尝酢故事,源出宋元话本。讲述了金山寺住持佛印邀黄鲁直、苏东坡尝新酿桃花醋,皆皱眉喊酸,时人称为“三酸”,后暗指儒、释、道三家品鉴人生滋味的不同感悟。
苏东坡的人生苦难意识和虚幻意识是异常沉重的,但并没有发展到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其落脚点也不是从前人的“对政治的退避”变而为“对社会的退避”。他在吸取传统人生思想和个人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苦难—省悟—超越”的思路。以下从他反复咏叹的“吾生如寄耳”和“人生如梦”作些分析。
在苏轼诗集中共有九处用了“吾生如寄耳”句,突出表现了他对人生无常性的感受。这九处按作年排列如下。
1. 熙宁十年(1077)《过云龙山人张天骥》:
吾生如寄耳,归计失不早。故山岂敢忘,但恐迫华皓。
2. 元丰二年(1079)《罢徐州往南京马上走笔寄子由五首》:
吾生如寄耳,宁独为此别。别离随处有,悲恼缘爱结。
3. 元丰三年(1080)《过淮》:
吾生如寄耳,初不择所适。但有鱼与稻,生理已自毕。
4. 元祐元年(1086)《和王晋卿》:
吾生如寄耳,何者为祸福。不如两相忘,昨梦那可逐。
5. 元祐五年(1090)《次韵刘景文登介亭》:
吾生如寄耳,寸晷轻尺玉。
……清游得三昧,至乐谢五欲。
6. 元祐七年(1092)《送芝上人游庐山》:
吾生如寄耳,出处谁能必?
7. 元祐八年(1093)《谢运使仲适座上,送王敏仲北使》:
聚散一梦中,人北雁南翔。吾生如寄耳,送老天一方。
8. 绍圣四年(1097)《和陶拟古九首》:
吾生如寄耳,何者为吾庐?
……无问亦无答,吉凶两何如?
9. 建中靖国元年(1101)《郁孤台》:
吾生如寄耳,岭海亦闲游。
这九例作年从壮(42岁)到老(66岁),境遇有顺有逆,反复使用,只能说明他感受的深刻。在他的其他诗词中还有许多类似“人生如寄”的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