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通识》——中华经典通识
作为古代文学专家,陈引驰似乎同时生活在两个世界里,一个是兼具全球眼光的学术世界,另一个则是饱含责任感的当下社会。与陈引驰约在复旦大学光华楼的办公室。陈引驰一边埋头修补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史的一块块青花碎片,一边秉持着真诚与承诺,努力传播着中国文化,教大家如何在心中孕育起一缕祥和的气韵,知所适从,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在一次迎接新生的讲演上,陈引驰分享了“有长久意义的价值”:关怀现实,开拓学术,兼容自由。“在我们未来有限的人生当中,我相信这些价值是不会变的”,陈引驰说。
早几年,陈引驰花费了很多精力编写了系列的普及型文化读物,比如《你应该熟读的中国古诗》《你应该熟读的中国古文》等。“我们希望做成这样一本书,可以置于孩子的床头,放在客厅的茶几上,装进旅行途中的背包里,可以在春日的午后,写作业的间隙,通勤的公车和地铁里,翻开来读几页,一整天都会感到生动明亮。”陈引驰这三本书的导言中这么写道:“之后,孩子和初学者们才可能去亲近和理解黄钟大吕与泣血哀歌。”
陈引驰笑说自己如今也“很卷”,忙得不可开交。2022年中,一纸任命,陈引驰走马上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十年前,2012年,也是三月份,陈引驰参与组建了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家研究中心,任副主任,2020年开始担任中心的主任。这些岗位,都需要陈引驰拥有宽阔的视野。用陈引驰的话来说,因为传统文化,也是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的一部分,“我们要努力促进中国价值和世界眼光的交融”。1980年,少年陈引驰就读于华师大二附中。当时师大二附中的英语老师课堂上全程用英语教学;曾经的数学老师和物理老师,都有海外留学经验,有一回,物理老师在简捷明了地讲完课程内容之后,觉得“没什么可说”了,便拿出了一本英语原版的《科学家的故事》说:“该教的都教给你们了,你们英语好,谁上来读一下。”初中时,陈引驰一度非常喜欢俄罗斯文学,从诗人普希金一路读下来,到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这儿,转而溯源爱上德国古典哲学,自己读了黑格尔的《小逻辑》等艰涩难懂的书。在当时爱读书的同学们自行组织的学生文学与学术社团“惊鸿社”里,古今中外的文史哲学,都有热烈的偏好者,开阔视野的意识,大约那时就开始萌发起来了,进入大学之后,更有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在眼前延展。再后来,陈引驰的硕士导师是陈允吉教授,博士是跟着顾易生教授念的。陈引驰回忆:两位老师都鼓励博览多识,从来不屑于言及功利地读书、撰文。
2016年,陈引驰以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的身份去德国访学,去到了图宾根大学黑格尔与谢林、荷尔德林曾一起居住的学生楼,走在黑格尔任教过的海德堡大学中,时光瞬时穿越。那些和同学们高谈阔论,一知半解地耽读德国古典哲学的日子仿佛就在昨天。如今,陈引驰的博士生常常感叹老师对上到先秦诸子,下至近代学术,旁及东西方文学、哲学、宗教、历史等诸般议题的通晓。这背后是早年花费大量时间精力的学习和研读,如今方能给予学生跨界的洞见与指导。他以自身的实践向学生们证明,文史哲类的研究不应受到学科分野的限制,交融汇通,要有全球视野,才能感受到学术世界纷繁多彩的魅力。
经典依然需要当代的诠释
即便“馆长”“主任”事务性工作繁忙,对于陈引驰来说,最要紧的,还是做好学问,当好老师。1993年,初登大学讲台的陈引驰,以同为大学教师的父母为榜样,详尽地写下各门课程的讲义,此后仍不断删改、调整;至今,多次开设的课程,每学期的讲稿通常能达到二十余万字的篇幅。在他看来,这不过是近教师的本分。什么是“师道”,陈引驰答,授业解惑之外,好的老师更像是学生的守护者,最大化地引发着对爱、自我、价值、精神、心灵领域的探寻、理解。陈引驰的研究领域很广,中国古代文学、道家思想与文学、中古佛教文学、古典诗学、海外汉学等,都有涉猎。虽然有很多学术构想,但作为导师,陈引驰从不强行为学生安排研究课题,也不会为学生设定好绳墨陈规,而是依造个人不同的禀赋、爱好与追求,施以援助,帮助他们走向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一个普通人在世界中应当如何自处?世俗的成功是要追求,但也不能因此丧失自我。学术的研究虽然有其独立自足的价值追求,但多少也该对个体的生活和生命有所助益。陈引驰说,自己研究老庄和道家,最初只是出于学术兴趣,并无太多与生命体验的联系,但久而久之,最终还是对自己有意想不到的潜在影响,比如可能不断促使自己从更开阔、包容和多元的立场来看待所处的生活境况以及各色人事。
能走上学者的道路,陈引驰自认为在于对多元而交错的时代及其中的人物和文化的兴趣,对文化的精神传统希望能有通贯的认识。“真正的经典是处在始终不断的诠释之中的。”陈引驰教授在所著的《庄子讲义》的结尾,写下了这句话。学术的世界辽远广阔,犹如陈引驰早年出版的一本文学评论集的书名《彼岸与此境》,虽然人在此境,但依然能时时遥望彼岸。人物简介 陈引驰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教育部中文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著有《庄学文艺观研究》《庄子讲义》《中古文学与佛教》等多种,译有《唐代变文》《中国中世纪的终结》等,主编“中华经典通识”系列丛书。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