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涮字本意应是洗涤。《广韵》:“涮,涮洗也。”薄肉片下锅涮,“洗”就引申为“烫”。涮羊肉之名,最起码清代已有之。《清稗类钞》:“京师冬日,酒家沽饮,案辄有一小釜,沃汤其中,炽火于下,盘置鸡鱼羊豕之肉片。俾客自投之,俟熟而食……以各物皆生切而为丝为片,故曰‘生火锅’。”
涮肉,其实古已有之。涮肉要用火锅。火锅之起源,今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起源于东汉,乃出土的东汉文物谯斗。谯,原是一种温酒器,青铜制,形状似盅,圆腹小口有喙,三足。谯斗体积比温酒用的谯盅要大,有考古学者认为谯斗古时用于涮肉。另一说,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北史》说,当时有一个名为“獠”的民族,“铸铜为器,大口宽腹,名曰铜爨。既薄且轻,易于熟食”。爨,就是灶。《诗经》中有“执爨踖踖,为俎孔硕,或燔或炙”之句。铜爨,底下有炉口,比较接近今日之火锅。

唐朝时,火锅由陶烧成,也叫“暖锅”。白居易有名句:“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也有更为简单的。传说康熙皇帝当年到今吉林一带微服私访,一位庄户人家请他吃饭,只放一个炭火盆,炭火上放一个铜勺,勺内有肉、蘑菇与白菜。康熙吃得极香,问主人菜名,主人随口答:炭火锅。康熙因此而念念不忘。
文字记载中最早记录吃涮肉者,是林洪的《山家清供》。其中记林洪在福建武夷山和临安府都吃过涮兔肉。林洪将此菜命名为“拨霞供”:
向游武夷六曲,访止止师,遇雪天,得一兔,无庖人可制。师云:“山间只用薄批,酒酱椒料沃之,以风炉安座上,用水少半铫。候汤响一杯后,各分一箸,令自夹入汤,摆熟啖之,乃随宜各以汁供。”因用其法,不独易行,且有团栾热暖之乐。越五六年,来京师,乃复于杨泳斋伯昺席上见此,恍然去武夷如隔一世。杨勋,家嗜古学而清苦者,宜此山家之趣。因诗之:“浪涌晴江雪,风翻晚照霞。”末云:“醉忆山中味,都忘贵客来。”猪、羊皆可。
把兔肉薄切成片,用佐料浸泡后,餐桌上安风炉,烧汤。待汤沸,每人用筷子夹肉片进汤,左右摆熟就可以吃。因在沸汤中烫熟的肉片色泽如同霞彩,遂命名为“拨霞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