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是先秦儒家经典之一。史家钱穆先生曾说:“我们研究古史,研究西周,研究商和夏,先要有个准备工作,有一个靠得住的基础和标准,那么一定要看《左传》。”可见《左传》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独有地位。2023年10月9日,“聚珍十二点·午间日读书”栏目第21期如期举行,编辑董洪波和黄飞立聚焦于“《左传》与孔子”主题,带领大家走进《左传》的历史世界。《左传》所描写的春秋图景构成了孔子生活的背景。《左传》里是怎样记述孔子的?《左传》与孔子有着怎样的关系?孔子重视的《周易》在《左传》里有着怎样的体现?如何阅读《左传》?在本讲中我们聊聊其中的故事。
《〈左传〉全文通识读本》内页
又有一件事,就是孔子回国后,执政季康子派孔门弟子冉有向他咨询田赋的事情。孔子回答说“丘不识也”。这里的回答跟前一处略有点相似,孔子说话都很有技术含量。孔子经常用“不识”“不知”“未知”来委婉地表示自己对某件事情的否定或反对,这反映出孔子灵活的一面。但孔子不可能不知道。在冉有再三问询得不到回答,有点着急的时候,孔子才私下里悄悄对他说出自己的想法。
此外,《左传》里也记载了孔子博学的一面。比如哀公十二年,季康子遇到天象问题请教孔子。哀公十四年,叔孙氏获得麒麟,但是不认识,以为是不祥之物。于是请来孔子,孔子指出是麒麟。可见孔子真的是礼乐道德、天文历法、鸟兽虫鱼,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明]佚名绘《孔子圣迹图·西狩获麟》
娶妻的结果自然是不利的。孔子本人非常重视《周易》,尽管据说他50岁才开始学习《周易》,但非常痴迷,读到“韦编三绝”,就是把穿竹简的皮条翻断了很多次。说明读得非常多,非常熟。据说,孔子为《周易》作了《易传》(《易传》),即《彖传》两篇、《象传》两篇、《系辞》两篇、《文言》一篇、《说卦》一篇、《卦序》一篇、《杂卦》一篇),但似乎也有很多观点认为《易传》是在战国中后期到西汉初年逐渐形成的,那就不是孔子的作品。无论如何,孔子非常推重《周易》。《周易》的研究分为义理派和象数派。《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简要梳理了古代周易传承的源流:
《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之遗法。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焦,入于祥;再变而为陈、邵,务穷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其论端。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
《易传》解释《周易》,似乎更看重义理。但从《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和《孔子家语》里的记载,孔子用《周易》也算过卦。比如《孔子家语》里记载:
孔子尝自筮其卦,得贲焉,愀然有不平之状。
孔子给自己算出的是“贲”是“纹饰”的意思,就是“文质彬彬”的“文”,有文无质,肯定不是孔子想要的。孔子以为自己必将能施展抱负,不会空有一身才学,所以看到此卦,略有点不满意。其实,孔子重视《周易》,可能和《左传》里的态度略有一些区别。孔子不讲怪力乱神,主张从君子德性修养的内在视角进行理解。而《左传》里在讲到《周易》时,颇有一些文学性的夸张表述,并且往往是从政治的外在视角进行解说。这中间有一定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