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2日,中华书局上海聚珍举办的“《左传》精读再出发:《〈左传〉全文通识读本》读者见面会”在上海展览中心顺利举行。
《左传》是非常重要的儒家经典,与《穀梁传》《公羊传》并称为“春秋三传”,是中国古典史学的标志性文本,以鲁国为中心,全方位叙述了春秋时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齐晋秦楚等几十个诸侯国二百余年的历史,内容详实,文笔生动,异彩纷呈。这样一本煌煌巨著,今人读来颇为不易。《〈左传〉全文通识读本》以读者为本,广泛吸收当代的新知识与新成果,力图为读者提供进入《左传》的可靠阶梯。
活动现场,主持人首先介绍了本场活动的嘉宾,《〈左传〉全文通识读本》作者、上海科技大学的刘勋老师,以及远道而来的中华书局副总编辑俞国林先生。
以下是俞国林副总编辑的发言辞:
刘勋老师先是从辜鸿铭的《春秋大义》书名的翻译讲起,指出了解春秋时代的重要性。辜鸿铭本身是学习西学的,写了一本很有名的书,英文名叫The spirit of Chinese people。如果翻成中文应该叫“中国人的精神”。但实际上,这本书最早被译成“春秋大义”。辜鸿铭认为如果要真正理解中国人的精神,就要看春秋时代的经典。只有了解春秋时代,才能理解中国人为什么是这个样子。
接下来,刘老师从多个方面向现场读者悉心介绍《〈左传〉全文通识读本》一书的编写特色:
“第一,就是要降低‘伪难度’,保持“真难度”。这本书是《左传》的普及读本,想要探索一种读《左传》的新模式。就是让高中及以上古文水平的读者能够进行高标准的原典阅读。这种新模式的核心思路就是保持‘真难度’,降低‘伪难度’。先秦经典难读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因为文本本身的‘真难度’,另一个是在历代古籍整理过程中,因为各种各样复杂问题的叠加而造成的‘伪难度’,后者其实是可以通过编辑、设计来减轻甚至解决的问题。而且我们不提供全文的白话译文,因为白话译文就像是直接抄答案,丧失了读经典的味道。品读经典最有意思的就是直面‘真难度’,通过研读原文,看注释和地图,慢慢地往前走。‘真难度’,我们要留住。但是,为了挑战‘真难度’,我们要想办法降低‘伪难度’。”
“第二,我们想做的目标就是能帮助各位通读《左传》文本,这一文本的特点在于,首先体量很大,其次内部结构盘根错节。读者在读前面时某个人物出现一下,下次看到这个人物可能已经过了几十年,而且这些人物在不断成长。另一方面,如果对《左传》里的具体内容没有完整的了解,对每一个具体问题的理解是不会深入的。所以我们在注解和编排的时候,会有意识地把《左传》里面的网络结构给大家呈现出来。而且我们还写了很多专门的文章解析里面的疑难问题。我们希望能够帮助各位把《左传》的文本读通,获得一种所谓的‘小通识’,就是关于《左传》的通识。”
“第三,就是能够帮助各位读者通观春秋时代,获得‘大通识’。春秋时代是中华文明发生轴心突破的时代,也是五经的形成时期,所以这本书里除了有关于怎么读通《左传》的模块,还有很多知识模块向大家提供了理解春秋时代需要具备的文化常识,比如说传世的文献、出土的文献、出土的器物、文字的演变,能够帮助大家不光是读好这本书,而且对这个时代有一个大的通识。有了这个‘大通识’,大家读其他的先秦经典都会有很大用处。”
然后,刘老师又向现场读者说明,《〈左传〉全文通识读本》如何做到“以读者为本”。
“第一,就是帮助读者直观地感受《左传》的整体结构。我打个比方,《左传》像一串项链,串联珠子的绳子就是历史时间,每一粒珠子就是历史事件。珠子有三种,第一种珠子叫‘《春秋左传》珠子’,就是这个事件既有《春秋》又有《左传》,是很完整的,有经有传。第二种珠子叫‘《春秋》珠子’,只有《春秋》没有《左传》,有经无传,但它也是一个独立的历史事件。第三种珠子是没有《春秋》,只有《左传》,就叫做《左传》珠子,有传无经。各位如果读过《左传》,就会知道,绝大多数版本是以年份分章,问题在于,有时候同一年会发生好多事,有时候一件事会跨年甚至好几年。而我们这本书以历史事件分章,形成珠串一样的结构。”
“第二,就是帮助各位能够感受《左传》原文的内部逻辑。我们的读本将段落分得的很细,基本上每一段只有两三句话,体量不大,起承转合也直观地表达出来。然后是这本书编排的方法很有意思。我在国外见过有人把《圣经》当做文学书来读,认为《圣经》中有很多种文学题材。例如,《约伯记》就是一个戏剧,按照戏剧的体例编排,在西方引起很大反响。我们也借鉴这种方法,像《左传》中用来占卜的、具有诗歌性质的语句,我们按照诗歌的体例编排。如果是对话,我们就按照戏剧问答的形式编排。这样可以彰显文本的文学特色。”
“第三,就是帮助读者精准地查阅《左传》的原文。读《左传》有一个特点,就是总要前后翻,这就需要有一个精确的而且方便的标记。这方面做得最好的一本书也是《圣经》。《圣经》基本已经形成了全世界信众都认可的标记体系,那些教徒会说‘约翰福音12章24节’。杨伯峻先生的注释其实也做了这种段落标记,但没有广泛运用。而由于我们把原文分得很细,所以就能做出非常精细的段落标记。例如,你会看到这样的标记,叫做‘隐·三·六·一·一’,就是隐公三年第六章第一节第一小节,可以迅速定位到非常精确的一小段文字,前后查找十分方便。”
“如果各位读过《左传》,就会了解其中一个特别大的问题在于一个人物会有多种称呼,怎样帮助读者搞清楚这人到底是谁,这也是个切实的问题。方法就是建立唯一的标准名,如果出现的名字不是这个标准名,就把标准名写在旁边。”
“下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帮助读者快速查阅人名和地名的索引。大家如果对比东西方的书,就会发现一个很大的不同,西方的学术书或者是经典,往往后面都有很多索引,人名、地名或者事件的索引,确实能够方便查找,但也要按照字母顺序查找,十分繁琐。作为一个工程师,我的解决方法就是把人名和地名索引打散,放到每一章节的前面,简洁明了。例如,城濮之战中的‘城濮’是哪里,本书的旁边就会告诉你,是在地理示意图三,查找速度就会大大加快。然后你就会知道是哪张地图,你很快就能够查到。”
“还有就是怎样能帮助各位搞清楚每一句原文的主语是谁,每一条注释来源是哪里。每一句原文的主语是谁,是读《左传》的一个难点,因为《左传》很多地方都省略主语,而这本书就直接把省略的成分补回去,用注释补在原文的旁边。再者,每一条注释会做比较详细的来源介绍。为了帮助读者从注释中得到更全面、更新的信息。我们这本书对于人名和地名都有详细介绍。这方面我们做了大量的增补工作。”
“接下来是帮各位搞清楚同一个历史事件在其他文献中是什么说法。我们在书中设立了两个栏目,专门进行传世文献的对读,也包括最新出土的考古资料。还有就是帮助各位拓展关于春秋时代的通识。我们的做法是这样的,第一,就是在注解里会给大家介绍周代礼制,比如说葬礼,从临终关怀到三年服丧的完整脉络都介绍给大家。第二,汇集最近几十年的考古成果和古文字研究成果。比如,‘止戈为武’是造字的本意吗?《左传》为什么从鲁隐公开始?当时的战车是什么结构?我们都会在正文之前做详细介绍。”
“然后是怎样帮助各位看明白《左传》里的地理问题。目前市面上的《左传》读本都没有地图,一般读者通过谭其骧先生的专著来了解,但他的问题在于把所有地名都标注在一张地图上,导致地名过于密集,查找不便。而我们是隐公的地名标在隐公的地图上面,庄公的地名标在庄公的地图上面,可以直观看到政治热点的变化。比如到了晚期,南方的地名开始变多,因为楚国成为非常热点的地区。还有春秋时期,人们是怎样在路上走路的,即春秋时期的高速公路体系是什么样的,也会有图给大家展现出来。”
“最后一个问题是,如何为大家提供全方位、实时的帮助和服务。解决方法就是扫码加群。因为这本书不是简单的纸质书,我们在网上有一个融媒体的学习社区,扫描书后的二维码就能加群。加到我们群里以后能干什么?第一,可以问问题,我只要看到就会及时解答。此外,也可以在线上读书会进行提问。预计在8月30号,我们会开始《左传》全文的一句一句认真读的线上读书会。如果读者的时间很碎片化,我们会把读书会的音频和视频剪辑好以后,放到喜马拉雅和B站,读者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听回放。总而言之,在这个社区里,我希望全国的读者,不管在新疆克拉玛依,在四川自贡,还是在上海,我们都能在线上相聚,一起来读《左传》。”
推荐阅读
春秋是中华文明发生轴心突破的时代,也是中华文明核心经典开始形成的时代。本书是先秦史学巨著《左传》的简体横排全文读本,从器物、礼制、官制、地理、文字等多方面展示春秋时代的全景。作者以中华书局版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为蓝本,在体例上有所创新,倾力十余年,最终整理成书。本书借鉴西方学者研治古典学的思路,采用《春秋》《左传》按事件匹配的全新结构,对正文进行精细分段、标记,并将人名、地名索引散入相应的正文中以方便查找。
本书注重展现《左传》文本内部互相关联、互相印证、互相烘托的网络结构,附有大量短文及长篇专文来深入解析文本中的疑难问题。本书注解清切简明,立足于读者需求,在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的基础上进行全面修订、扩充,融入近年来史学、考古学、地理学、古文字学乃至植物学的大量新成果。正文中配有150余张古遗址图、出土器物图,展现春秋时代的真实面貌。参考资料编录大量传世及新出土文献相关篇章,还配有近70张彩色地理示意图,帮助读者更直观地了解春秋时代的政局。
往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