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有志于了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读者而言,号称“万经之王”的《老子》是一部难以绕过去的经典。为什么《老子》如此重要?这本书标志着中国哲学的开端,《老子》思想为本土宗教——道教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且为佛学、宋明理学等思想体系所借鉴吸收。《老子》思想对中国的政治,军事,艺术,宗教,文学等诸多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其次,对《老子》有了一定的理解后,可以触类旁通,学习其他传统文化经典就有了一个明晰的参照系。《老子》虽然只有五千言,但是这本经典微言大义、内容广博,包含天人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个体的身心安顿等诸多内容。大的方面涉及宇宙本原等世界观问题(比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政治哲学问题(《老子》主题是“君人南面之术”),生命意义问题等等。小的方面涉及个人价值取舍,如何养生、修德,以何种方式认识这个世界等等。有了对这些重要问题的思考和体悟,再去读诸子百家等其他典籍就有了很好的基础。 《老子》有着足够的深度和广度,是一本可以用一生来阅读的经典。“《道德经》五千言,注者三千余家。”历代众多的注释往往会受到不同时代思潮的影响,也会留下注释者个人气质的印记。所以,这些注解往往呈现为丰富多彩的形态和特色。比如韩非子《解老》《喻老》是结合历史事实来解释《老子》;王弼的《老子》注则体现了魏晋时期谈玄说妙的特点。由于王弼比较注重形而上思辨,王弼本《老子》对中国文人的影响也最大;《河上公老子章句》《老子想尔注》侧重于从道家养生、修德角度去阐释《老子》,最受道教人士欢迎。明代高僧憨山大师、民国时期的国学大师马一浮,采用佛学思想来释读老子;清代黄元吉的《老子》注则是道家内丹炼养的内容;唐玄宗、朱元璋几位帝王的注,可能更注重《老子》治国为政的领导哲学;The Wisdom of Laozi(《老子的智慧》)是林语堂用英文写作的,他希望把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内容介绍给西方。此外,《老子》也是被翻译成外文最多的中国典籍之一。元代赵孟頫的小楷《道德经》,也是注解《老子》的一种方式,一笔一划之间,你可以看出赵孟頫书写时的凝神静气,他对这部典籍的敬畏和虔诚。遒劲柔媚中,体现出优雅和从容,同时也不乏生命的张力。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相应的《老子》注本进行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