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内容,来自陈尚君教授《我认识的唐朝诗人》中所收录的文章之一——《陈陶的分形与实相》。读罢此文,笔者不禁联想:如果没有这些诗篇,没有那句“可怜无定河边骨”,今天还有谁会记得一个前半生奔走下僚、晚年隐居修道的陈陶?千百年后,人们又如何去追索他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一鳞半爪呢?其实,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诗人,我们今天虽然对他们的作品耳熟能详,但是对他们的生平事迹却知之甚少。比如号称 “孤篇压全唐”的张若虚,他的《春江花月夜》虽然千古传唱,但是史书中对他的记载却少得可怜。后世文人有感于此,衍生出了一种“以诗存人”的观念。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金元之际的大诗人元好问所编纂的《中州集》,全书收录了二百五十多位诗人的两千余首诗歌,每位作者皆有小传,不仅体现了有金一代的文学成就,也是后人研究金代历史的重要材料。到了明清之际,钱谦益又仿照元好问《中州集》的体例,编纂《列朝诗集》,他自己就说:“余录诸公之诗,间有借诗以存其人者。”很多诗人,确实也是有赖于这种“以诗存人”的理念,才不至于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