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欢迎光临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登录
注册
高级搜索
古籍整理
|
学术著作
|
大众普及
|
教育读物
图书
图书
图书资讯
书局快讯
中华书评
下载专区
书讯
局史
动态
荣誉
图书总目
新书
重点
古逸英华
期刊
丛书套书
馆配
天猫
京东
渠道
灿然书屋
伯鸿讲堂
读者开放日
伯鸿书香奖
宋云彬基金
籍合网
古联公司
版权
微博
服务
反盗版
教育培训
当前位置 > 媒体报道详细页
如何理解《周易》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
评论人:中华书局上海聚珍
2024-05-08 11:12:21
分享
收藏
0
点赞
评论内容:
今本《周易》本经有“阴”字,仅一见,即中孚卦九二爻辞“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指背阳之处。夬卦卦辞有“扬于王庭”之语,扬(揚),“飞举也,从手,昜声”(《说文》)。扬、阳字根同一,繁体皆从昜,扬为昜的派生字。湖南长沙马王堆帛书《周易》“扬于王庭”一语,写作“阳于王庭”,合乎此字初义。
马王堆帛书《周易》局部
《易传》述及“阴阳”处尤多:“潜龙勿用,阳气潜藏”,“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阴疑(凝)于阳必战,为其嫌于无阳也”,“乾,阳物也;坤,阴物也”,“观变于阴阳而立卦”,“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阳卦多阴,阴卦多阳”,“阴阳不测之谓神”,“一阴一阳之谓道”,等等。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一命题。
其一,“阴阳”本义,与初民的吉凶意识相联系,源自原始“信文化”,即神话和图腾、巫术。在人类最初文化形态即原始“信文化”诞生之前,世界包括人自身等一切,在人类心灵中,是混沌一片的。一旦人智发蒙,逐渐产生神灵意识与原始“信文化”意识,世界对于人类而言,便逐渐变得有了条理,大致分成“吉”与“凶”两类事物,人类由此作出“吉”“凶”相反相成的两种价值判断,以及与此相系的多种对偶性判断,如人鬼、生死、男女、日夜、晨昏、风雨、大小以及是非、善恶、尊卑,等等。其中与吉凶相系的,还有阴阳这一神性、灵性兼巫性的初始概念。凡此,皆不具有哲思品格,但人类的哲学与伦理之思等,却由此萌发。
其二,阴阳意识与理念诞生后,古人便以此为“武器”,对一些在其看来恐怖而怪异的自然现象进行解释与“批判”,且与人的命运、吉凶休咎联系在一起:
幽王二年(前780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国语·周语上》)
这里,关于地震这一自然现象的判断,有了些“自然”的思性因素,整体上却是一种有关阴阳的“国”之存亡的巫性判断,其文化意识,已然有所推进。
其三,《易传》阴阳观,无疑源于巫筮吉凶观。《易传》将纷繁多变而深广莫测的世界,以“吉凶—阴阳”之思,加以模式化,从而企图通过卜筮等,把握这个多事的世界与人自身的命运。阴爻阳爻的发明及其运用,是以阴阳意识解读吉凶,二者相对应。八卦即所谓“乾坤六子”,为四阳卦对四阴卦,共二十四爻,十二阳爻对十二阴爻;六十四卦共三百八十四爻,阴阳爻各为一百九十二。这说明,创设卦爻符号系统的古贤心目中所认知的世界,既变幻无尽,又对称、平衡与稳定。由此,逐渐生成一种影响中华数千年的以阴阳为圭臬的文化哲学。
马王堆帛书《周易》六十四卦卦序图
“一阴一阳之谓道”,是对于这一哲学最为贴切的概括。王夫之说:
阴阳,一太极之实体。唯其富有充满于虚空,故变化日新,而六十四卦之吉凶大业生焉。阴阳之消长隐见不可测,而天地人物屈伸往来之故尽于此。知此者,尽《易》之蕴矣。(《张子正蒙注》卷一)
陈梦雷从“生”(变)这一角度说阴阳:
阴生阳,阳生阴,其变无穷,易之理如是。(《周易浅述》卷七)
我曾指出:“‘阴阳’观是对‘吉凶’观的超越与升华”,“‘阴阳’受胎于‘吉凶’,又脱胎于‘吉凶’,这是原始巫学的解体,是哲学与美学智慧的省悟”。(拙著《大易之美》)
“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一文化哲学命题,是对太极图丰富深邃意蕴的概括,先天太极图俗称“阴阳鱼”,此之谓。它可能是成于战国至秦汉初的中国“矛盾论”与“辩证法”,突破了原始巫文化类比思维的局限。它概括了世界、时空存在与运动的本质、规律与方式,揭示了易理和哲理(“道”)的运化根本。
先天太极图
“道”(易),是在一阴一阳之变的时间历程中实现和展现的。“道”,首先是时间性的。时间优先,正是中华文化哲学理念的“第一提琴手”。唐力权说:“因为时就是易(原注:变动不居)之历程,《易经》哲学最重时。”(《周易与怀德海之间:场有哲学序论》)这一“场有哲学”的“场”,实际指当下存有而运变的“气”(可译为 field),与西方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在场”说相通。
《周易》算卦讲“时中”(《易传》)。这一“中”字,并非指“中间”,而是指“击中”“中(去声)的”。在巫筮的演卦过程中,一旦算出变卦、变爻,就意味着吉或凶的结果立刻昭示出来,信筮者心中的“黑暗世界”即时被“照亮”。“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文化哲学,有如海德格尔现象学哲学的关键命题“时间到‘时’”,也便是《易传》所说的由巫性“时中”,转递为哲学思性的“时中”,指无尽时间流中的“当在”即“在场”。
(本文节选自《〈周易〉通识》)
通太极八卦,识宇宙大道,跟着王振复教授读通《周易》
《〈周易〉通识》
著 者:王振复著
书 号:978-7-101-16200-4
出版时间:2023年7月
定 价:56.00元
内容简介
《周易》被称为“第一国学”“古代东方奇书”,人人想知却又人人难知。易学名家王振复教授的《〈周易〉通识》,既介绍阅读《周易》须知的基本常识,又详细解析与《周易》有关的各种符号、图式及相应文辞,还原古老的占筮流程,并进一步梳理《周易》三千年的历史,旁及其世界影响,正本清源,为读者打开通向《周易》世界的门户,构建《周易》学习的基本知识框架,是理想的学《易》入门读物。
作者简介
王振复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易学、中国建筑文化、佛教美学和中国美学史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迄今在海内外出版专著40余种,多部著作获选中国图书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以及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等。著有《巫术:〈周易〉的文化智慧》(1990,1999)、《周易的美学智慧》(1991)、《中国文化“原典”——〈周易〉》(1997)、《中国建筑艺术论》(2001)、《中国美学的文脉历程》(2002)、《中国美学范畴史》(主编兼第一卷第一作者,2006)、《大易之美——周易的美学智慧》(2006,2013韩文版)、《周易精读》(2008,2016)、《周知万物的智慧——〈周易〉文化百问》(2011,2012)、《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美学史》(2018)、《中国巫文化人类学》(2020)、《中国巫性美学》(2021)、《建筑中国:半片砖瓦到十里楼台》(2021)等。
目 录
内页赏析
《周易》通识--中华经典通识
发布时间:2024-01-19
作者: 王振复著
ISBN号:9787101162004
价格:
¥56.00
©2002-2027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12931号
www.zhbc.com.cn zhbc@zhbc.com.cn
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 邮编: 100073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
游客评论
用户昵称:
邮箱地址:
手机号:
验证码:
看不清楚?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