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尝过曹娥碑下①,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②,魏武谓修曰:“解不③?”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受辛也④,于字为‘辞’⑤:所谓‘绝妙好辞’也。”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⑥。”【注释】①魏武:曹操。曹娥碑:曹娥的墓碑。曹娥,东汉上虞(今属浙江)人。其父曹盱被水淹死,十四岁的曹娥为寻父尸,投江而死。县令度尚悲怜孝女,命弟子邯郸淳撰文,为之立碑。碑今已不存。②齑(jī):切(捣)成细末的腌菜。臼:用石头制成的舂东西的器具。③不:同“否”。④受辛:古时用石臼舂菜时,常加大蒜等辛辣的作料,故石臼要承受辛辣之味,谓之“受辛”。⑤辞:繁体字为“辭”,“辤”为其异体字。⑥觉:通“较”,相差之意。【译文】曹操曾经过曹娥碑下,杨修跟随着。见到碑的背面题了“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曹操对杨修说:“你理解吗?”杨修回答说:“理解。”曹操说:“你先不要说出来,等我想想。”走了三十里,曹操才说:“我已经解出来了。”他就叫杨修另外记下自己所理解的意思。杨修说:“黄绢,意谓有颜色的丝,合起来就是一个‘绝’字;幼妇,少女之意,合起来就是一个‘妙’字;外孙,就是女儿之子,合起来就是一个‘好’字;齑臼,意谓受辛,合起来就是一个‘辤’(辞)字:四个字就是‘绝妙好辞’之意。”曹操也记自己所解的字,与杨修完全相同,于是感叹道:“我的才思比不上你,竟相差了三十里。”——选自《世说新语·捷悟》(三全本)
世说新语(上下册)--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第三辑)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