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是全球史的范式,即在全球视野中考察明清鼎革。已有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全球气候变化(小冰期)和白银输入减少两方面,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这方面的研究由阿谢德(SamuelA. M. Adshead)、艾维四(WilliamS. Atwell)等学者开启,中国学界如李伯重先生等对这一研究范式做了进一步的推进。此范式大大拓展了明清鼎革史研究的视野,但仍留有很多研究空间。明清鼎革期间,尤其是清初迁海政策实施期间,中国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退出了已存在了一个多世纪的国际贸易体系,作为被贡德·弗兰克(GunderFrank)称为世界经济重心的中国,这一退出对全球体系有怎样的影响?17世纪80年代清朝开海、重返国际贸易体系后,又有怎样的影响?其实魏斐德早已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认为“甚至还有可能的是,中国如此迅速地从1650年的全球危机中站起,为18世纪早期通过茶叶和丝绸贸易实现欧洲经济复苏提供了重要契机”。但自魏斐德提出这一看法以来,此问题仍未被系统研究。此外,明清鼎革的消息传至欧洲后,在西欧引发了一系列关注和讨论,甚至出现许多以中国时事为背景或题材的文学作品。明清鼎革对欧洲的中国观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仍是缺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