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欢迎光临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登录
注册
高级搜索
古籍整理
|
学术著作
|
大众普及
|
教育读物
图书
图书
图书资讯
书局快讯
中华书评
下载专区
书讯
局史
动态
荣誉
图书总目
新书
重点
古逸英华
期刊
丛书套书
馆配
天猫
京东
渠道
灿然书屋
伯鸿讲堂
读者开放日
伯鸿书香奖
宋云彬基金
籍合网
古联公司
版权
微博
服务
反盗版
教育培训
当前位置 >
中华书评
>
详细页
杨焄读《我认识的唐朝诗人2》|以钩稽考校之功写作传记文学
评论人: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 杨焄
2025-01-07 15:49:31
分享
收藏
0
点赞
评论内容:
《我认识的唐朝诗人2》,陈尚君著,中华书局2024年8月出版,416页,78.00元
古人说“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用来形容尚君先生目前的状态应该再贴切不过了。年逾古稀的他仿佛总能释放出宛如顽童般令人咋舌的充沛精力,看似终日埋首于单调枯燥的文献钩稽考校之中,可探寻新奇有趣事物的兴致却时常旁逸斜出,动辄便按耐不住腾出手来,信笔挥就一篇篇洋洋洒洒的妙文。新近结集的《我认识的唐朝诗人2》(中华书局,2024年),又择取了三十位地位悬殊、遭际各异的诗人,用生动鲜活、雅俗共赏的笔触勾勒出他们忧乐交织的人生片段。尽管因体例所限,未遑逐篇进行详细的学术史梳理,但下笔之际都尽可能广泛参酌学界各方面的研讨成果,与此同时又力求传达独特新警的意见,绝非辗转稗贩、陈陈相因的简单重述。
有些问题历来多存异议,本就亟待辨正分歧。考较前人相关研究,不难觉察本书对此尤为注重。如盛唐末期诗人元结在出守道州时相继作《舂陵行》《贼退后示官吏作》二诗,杜甫读到后激赏不已,当即赋有《同元使君舂陵行》,有云“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两章对秋月,一字偕华星”,然而在诗序中却出人意料地声称,“简知我者,不必寄元”,并不期待对方了解自己的心意。更有甚者,杜、元虽曾同年应举,朋友圈也不无交集,但除本篇之外,在留存的作品中竟然没有留下任何交往的记录。针对双方有悖常情的表现,古人或避而不谈,或浮泛地认为“古人酬唱往往如此,今人泛泛作神交诗者,又不得借口于此”(钟惺、谭元春《唐诗归》卷十七引钟惺评语),“公作此诗,盖同声之应也”,“公与元之相契在此”(王嗣奭《杜臆》卷九),认定两人莫逆于心而脱略行迹。今人刘跃进《〈箧中集〉与杜甫》(载《中州学刊》1987年第4期,收入作者《古典文学文献学丛稿》,学苑出版社1999年)则将此归咎于杜甫在长安应举时的言行,认为“他到处投诗献赋,企求援引,以至到了是非不分的程度”,最终引发了元结的强烈不满。杨承祖《元结文学交游考》(载《书目季刊》第13卷第1期,修订稿收入《杨承祖文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同样根据他们在京城时的不同表现,推断“或者二人初曾相识,即因此绝游;或尚未谋面,遂不复结交,皆甚有可能”,只是并未率然判定孰是孰非,而说起杜甫序中所言,推断“或者二人确有宿憾,乃出言如此,亦未可知”,口吻也仍在依违疑似之间。本书《元结在道州》一篇认为杨氏之说可从,继而猜测所谓“知我者”正是与杜、元两人关系都相当密切的孟云卿,双方由此形成间接的切磋互动,在关乎治乱兴亡的大问题上又能不计罅隙而达成共识,“在这里,恰好可以看到两人君子人格的完美表达”,“君子和而不同,有隔阂不妨欣赏赞美,互相吹捧就俗气了”,对这个积疑莫释的疑难问题提出了更为圆满的解答。又如韩愈早年在宣武节度使董晋的汴州幕中任职,期间撰有《送汴州监军俱文珍序并诗》,而俱文珍此后入朝擅权,成为宦官首领,非但胁迫顺宗内禅,更是镇压永贞革新的主谋。古人议及此事,往往为贤者讳,认为“昌黎一文一诗,本无关于兴亡大局,即送之之时,文珍恶尚未露,亦无害昌黎之为君子”(王鸣盛《蛾术编》卷七十六“韩昌黎”条),或主张“昌黎,君子也,君子可欺以其方,盖深信文珍为端人矣。其后昌黎自为君子,文珍自为小人,本两不相妨”(同上,迮鹤寿按语),以君子、小人之别来替韩愈辩护,其实并不具备充分的说服力。今人对此则多有批评,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三联书店1956年)中篇《政治革命与党派分野》在考述士大夫与宦官的复杂关系时提及韩愈此篇,谓其“备极谄谀之词”;章士钊《柳文指要》(中华书局1971年)卷四《议辩》“《晋文公问守原议》条”更是指摘韩愈对宦官、方镇这两大祸患“不惟无一矢加遗,而且谄谀疏附,唯恐不及”,尤其以本篇为证,斥其“言下得意之状,跃跃纸上”。针对此类非议,蒋凡《韩愈与宦官——读〈送汴州监军俱文珍序〉札记》(载《学术月刊》1980年第1期,收入作者《文章并峙壮乾坤——韩愈柳宗元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曾有驳正,指出韩愈撰作此篇时间在前,“与以后的‘永贞事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又评价俱文珍在平定汴州叛乱中确有功绩,“韩愈《序》中的颂词基本上接近事实”,还分析说“就总的趋势来说,韩愈与宦官集团的关系是不融洽的”,绝未依傍勾结。本书《韩愈与汴州》一篇则进一步强调,在唐代官僚体系的运转中,“文武官任节帅,掌控军政,宦官代表皇帝,监督军政,节帅要有所作为,必须搞好与宦官的关系”,故董晋率领幕僚恭送俱文珍归朝述职自是人之常情,韩愈奉命撰序赋诗也属职务行为,“不必求之过深”。从制度层面探析其创作初衷,令读者顿生了解之同情,而不至求全责备。文中还联系到董晋不久病故,汴州再度发生大规模兵变,韩愈侥幸逃脱杀戮的惨痛经历,指出“他在此后一系列论著中倡导恢复儒家道统,讲求夷夏之分,力求在根本上改变社会文化现状,汴州的这段经历是很重要的”,让人体味到正是在这短短两年半间发生的一系列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大变故,才促使初入仕途的韩愈沉静下来,仔细权衡个人取舍和朝政兴废的得失利弊,由此郑重规划好日后的人生道路。
即便是根据自家以往的研讨心得敷衍成篇,尚君先生也努力尝试揭橥新意。如盛唐文士郑虔因兼擅诗、书、画而受到玄宗称赏,被誉为“郑虔三绝”。《新唐书》《唐才子传》等虽都收有其传记,却多有讹谬缺漏。尚君先生曾撰《〈郑虔墓志〉考释》(收入作者《贞石诠唐》,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对其家族世系、仕宦经历、贬官归葬、家室子嗣、著作书画等做过巨细靡遗的考述。本书《杜甫与郑虔的忘年交》一篇则聚焦于两人历经数十年聚合离散而生死不渝的交谊,在分析杜甫《醉时歌》时尽管大抵依托旧作,却依据考古实测新增《广文馆位置示意图》,使读者得以设身处地,更直观地感受到“诸公衮衮登台省,广文先生官独冷”所形成的强烈反差,真切地体会到杜甫心中喷薄欲出的愤懑不平。在论及杜甫《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时,旧作主要致力于爬梳史料,推断其获知友人噩耗的时间。新作中除了这一题中应有之意外,又逐层解析诗意大旨,展露他在老友凋零却无从告慰时沉痛至极的心情。继而又联系到《八哀诗》中有关郑虔的部分,揭示老杜对郑虔才学的充分肯定及对友情的无时或忘,由此“也可理解诗圣地位的确立,正是建立在他对所有曾交往结识的人的尊重、理解和真情之上的”,强调“诗圣”的意义并不停留于技艺层面,更关乎人格魅力。又如五代诗人和凝,其生平始见于薛居正《旧五代史》,而原书已佚,通行者仅为清代辑本。尚君先生曾有《旧五代史新辑会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利用《册府元龟》《太平御览》《资治通鉴》等大量文献对旧辑和凝传予以勘定补苴;另有《“花间”词人事辑》(收入《唐诗求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钩索不同史料,详细排比考订过和氏的事迹及著述。本书《曲子相公和凝——文武兼资的断狱爱好者》一篇除据上述二者缕述其经历和诗作外,又涉笔成趣,附带提到由和凝辑录并经其子和㠓增订的《疑狱集》,认为书中收录的判案故事“看似复杂难解,办案者机智设局,让干犯者伏罪,真相亦得以究明”,故称其为“公案类小说的滥觞”,让读者领略到诗人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同时还指出书中部分案例的发生时间晚于和㠓近百年之久,可见“原书多经后人增窜”,则这类故事在当时广受欢迎也就不言而喻了。在追溯公案小说的源流时,小说史研究者虽然也会留意到《疑狱集》,以为“将其视为一部供消遣娱乐的公案小说集来读亦未尝不可”(苗怀明《中国古代公案小说史论》第一章《宋元公案小说的成熟及其特质》,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但并未细究其成书的始末原委,本书所论恰能弥补这方面的缺失。
相较于其他时段,唐代文史研究已经拥有相当系统而完备的史料支持,不过大量新出石刻文献的裒辑整理,又提供了更多的细节、线索和议题。尚君先生在这方面深造有得,此前已有《贞石诠唐》(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肆力于考索有唐一代金石文献。本书在结撰过程中也时常措意于此,充分依凭这类新出资料,将其中隐含的丰富信息抉发殆尽。如《贞元年间的诗人卢纶》一篇,通过近数十年间相继出土的卢纶之弟卢绶、弟媳张氏夫妇墓志(载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第3辑;三秦出版社1996年)以及其父卢之翰、其母韦氏夫妇墓志(载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第7辑,三秦出版社2000年),介绍诗人的家世背景和早年经历。述及吉中孚、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氵韦、李端等先后辞世时,卢纶曾赋五十韵长诗悼念亡友,又以新出土的耿氵韦墓志(载胡可先、杨琼编著《唐代诗人墓志汇编·出土文献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为主,结合《旧唐书》《元和姓纂》等相关记载,推定此诗作于贞元五年或稍后一两年间。随即指出后世所谓“大历十才子”的提法,很可能即肇端于卢氏此诗,最初并非为了表彰当时创作成就最高的群体,而是泛指这批早年在长安城中依附于宰相元载、王缙和驸马郭暧门下,与自己交往密切的诗人。中唐诗人窦叔向膝下五子均位至郎官,并有《窦氏联珠集》传世,由此得到“联芳比藻,词价霭然”(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四)的盛誉,但就诗作本身而言,并没有引起前人太多的关注。本书《且说会写诗的中唐五窦》介绍长兄窦常《过宋氏五女旧居》慨叹姐妹五人被召入宫,虽有文名而终难尽展所长,特意指出所咏五女中宋若昭的墓志近年已经出土(载胡可先、杨琼编著《唐代诗人墓志汇编·出土文献卷》),“比窦常尚晚去世三年。以当时人咏当朝事,诗人是需要一些勇气的”,这首看似寻常的诗作也就有了耐人寻味的余韵。在介绍老二窦牟时,提到他任洛阳令期间与韩愈多有过从,卒后由韩愈执笔撰写墓志,对其志行文学均给予极高的评价,随即提到“此方墓志近年出土于河南偃师,与传世韩集的文本稍有差异,对窦牟研究有重大意义”,也令人不由得对窦氏刮目相看。
近十余年来尚君先生的绝大部分精力都投注于纂辑《唐五代诗全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24年),志在全面搜求并深入校订所有存世的唐代诗作。对普通读者而言,尽管不可能披览那部几逾一千八百万字的皇皇巨著,倒是不妨借助本书具体而微地了解这项工作的价值所在。如《诗人刘长卿的两次迁谪》述及传主在狱中作《非所留幽系寄上韦使君》等诗,指出诗题均当从宋本《刘文房文集》作“非所”,而不能依照《四部丛刊》影明本《刘随州文集》改为“罪所”(清编《全唐诗》亦承其误),“‘非所’即今所谓看守所”,明刊本“为后人不明唐时习语而改”。《诗人朱庆余——人生道途上有幸有不幸》言及朱庆余向张籍投诗问讯的佳话,又信手拈来整合南宋书棚本《朱庆余诗集》、清席启寓编《唐诗百名家全集》、南宋洪迈编《万首唐人绝句》、明高棅编《唐诗品汇》等,判定诗题应作《近试上张水部》,指出清编《全唐诗》在“张”下补出“籍”字纯属画蛇添足,“给尊者献诗,一般不会直呼其名”。这类校订虽仅一字之微,但已足见作者对唐诗文献及唐人习俗的熟稔。另如《贞元年间的诗人卢纶》提到李端的诗作,说起“日本伏见宫旧藏《杂钞》卷十四,有他多首七言歌行体佚诗保存,可以看到他诗歌写作另一方面的成就”。此前尚君先生在《伏见宫旧藏〈杂抄〉卷十四中的唐人佚诗》(收入《唐诗求是》)中已经公布过这批作品,足资参照比对。《作为诗人的南唐三主》在判定先主李昪《灯》诗的各种异文时,利用残存于韩国的《唐宋分门名贤诗话》,认为该书“可以相信即是北宋末李颀《古今诗话》的转录本,且为时甚早”,据此可以更准确地把握诗意。可知在搜讨追溯唐诗的过程中,作者对域外汉籍文献也予以高度的重视。再如《新见唐韩益〈悼亡诗八首〉发微》在新出李季推墓志(载刘文、杜镇编著《陕西新见唐朝墓志》,三秦出版社2022年)中发现墓主夫君韩益的悼亡之作,提到“墓志而附收悼亡诗,在唐墓志中尚属首见”,并参证夫妻两人墓志,借以展现唐代普通士人的夫妻日常生活。《詹敦仁父子——写下唐诗最后一抹余晖》介绍的詹敦仁、詹琲父子,在清编《全唐诗》中存诗寥寥,合计尚不足十首,而此次又在《重修清溪詹氏族谱》中新发现父子诗作共计一百三十首,“所存诗不仅增添作品,可补史阙,也可纠订《全唐诗》之误收”。尤其是詹敦仁《仆忝四门新颁九经大本喜而书之》一诗,留有五代时刊刻九经的重要记录。不难想见,经过这番旁搜远绍、钩沉索隐的细致工作,大批新披露的唐诗文本必定会拓宽唐代文史研究的范围。
当然,从读者理解的角度出发,除了需要依据勘定无误的文本,更需要了解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复杂人事和微妙情感,才有可能对诗意有更贴切的体会。孟浩然作《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投赠张九龄,含蓄地表明用世的心迹,张九龄在出任荆州长史后确实署其为从事,予以汲引提携。但令人诧异费解的是,孟浩然入幕后至少有七篇呈献给张氏的诗作,而张九龄在诗中却从未言及孟氏。本书《若即若离的尴尬交往——孟浩然在张九龄荆州幕府之始末》详述张九龄此前在政坛上大起大落的过程,认为受到个性差别、地位悬殊、经历迥异等多重因素影响,最终使得“张九龄经历高层剧烈变动而深怀难以言宣的痛苦,孟浩然无从知晓与理解”,双方短暂的共事经历,“后人远望似为一段佳话,仔细阅读他们的存诗,似乎一直有些若即若离”,将主宾之间的隔膜剖析得合情合理。盛唐时名不见经传的小诗人任华,因赋《杂言赠李白》《杂言赠杜拾遗》而享有盛誉,在晚唐时二诗就被韦庄选入《又玄集》,后人甚至称许其“将李、杜学力、性情,一一写得逼肖,如读两公本传,令人心目俱豁”(余成教《石园诗话》卷一引《松石轩诗评》)。本书《狂生任华——从粉丝立场推动李杜齐名的第一人》尽管也充分肯定任华在推动两人声誉及齐名并称方面所做出的贡献,但又仔细比对了李、杜两人的实际经历,站在受赠者的立场,毫不讳言诗中所言多据传闻而不符事实,“李白的痛苦与失望,任华是无法理解的”,“虽尽力鼓吹,估计杜甫并不太受用”,自然也就不能片面高估这两篇诗作的实际意义。中唐时的陆羽三岁而孤,由僧智积抚养长大。后因僧俗出处的选择不同,使得陆羽毅然逃离寺院。当僧智积辞世时,陆羽又感念养育之恩,赋诗悼念。《作为诗人的茶圣陆羽》一篇,指出陆诗中用以表明心志的“不羡白玉盏”四句,仍执着于当年的抉择而毫不后悔,“在年少的陆羽与养父的激烈冲突中,显然包含彼此都能体会的内涵”,可随后却陡然转入“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又隐约透露出陆羽“内心的不安和愧疚,始终没有忽忘”,将那种欲言又止、矛盾纠结的心绪揭示得尤为细腻。
本书在序中反复强调“坚持现代传记文学的立场”,其旨趣“与中国传统史书的存褒贬、载大节是不同的,与此间经常见到的或通篇歌颂、或彻底否定的写法也完全不同”,覆按书中篇章,确实在努力践行这一追求。如晚唐诗人杜荀鹤现存诗作多成于进士及第之前,因身经乱离而多展现民生疾苦,由此也得到后世尤其是今人的推崇,认为其诗“真实地反映了唐朝末年的社会面貌,表明了为民请命的意旨,富于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其所达到的广度和深度,在中国诗歌史上极为罕见”(胡嗣坤、罗琴《杜荀鹤及其〈唐风集〉研究》下编《杜荀鹤研究》三《杜荀鹤的创作思想及其讽喻诗》,巴蜀书社,2005年)。本书《诗人杜荀鹤的乱世书写与末路毁誉》清理五代宋初的各类文献记载,指出其晚年竟然不自爱惜羽毛,“为了谋取晋身的官位,不惜写诗无耻地吹捧大乱的祸首之一朱全忠,以往的好名声扫地而尽”,百般逢迎之后虽然如愿以偿得授翰林学士,“仅在位五天就去世了”,读来真让人怵然惊心而不禁引以为戒。与此形成对照的则是历仕四朝而始终身居相位的冯道,其身后评价经历了一番高开低走的两极反转,宋初几乎将他视作才德兼备的完人而赞誉备至,此后却每况愈下,至欧阳修着眼于政治节操,索性斥其为“无廉耻者”(《新五代史·杂传序》)。本书《诗人冯道——武夫政权与文人政府共治时代的农儒名相》详细考察他在历仕各朝时的实际作为,主张在加以褒贬之际“要考虑他的现实困境”,尤其在纷乱的政局中,君臣其实各有职守,“军事决定君位,宰相运转朝政”,王朝政权虽有更迭兴替,行政运转必须正常稳定。身为宰相的冯道深谙此理而降志辱身,其实对自己的职责所在和权力边界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今人显然不宜沿用“忠君死节”“夷夏大防”等迂腐之论来加以简单粗暴的论定。
在翻览本书的过程中,也偶有些许疑问。有些问题在结集时尚君先生已经有所注意,序中提到“卢纶一篇发表后不久,卢纶墓志在陕西出土”,其中内容对书中所述有所补充,可援引为据。顷见张弛《唐代诗人〈卢纶墓志〉考》(载《青少年书法》2023年第11期)、杨琼《新见卢纶墓志与卢纶生平创作发覆》(载《浙江大学学报》2024年第8期),为了解诗人的行实和创作确实提供了不少细节,兹不赘述。再举一个在语词理解方面似可商讨的例子。《新见唐韩益〈悼亡诗八首〉发微》分析这组诗中的第四首,首联有云“去年十月备婚仪,岂料今为断草时”,认为“‘断草’语源待酌,似乎是丧事过程中的一种仪式,并非如枯蓬断草、蓬断草枯一般之泛指”。“断草”与“婚仪”相应而形成对比,乍看之下确实像是指某种丧葬仪式而言,但在文献中并无任何佐证。考沈约《宋书·礼志二》载宋大明五年皇太子妃薨,“造陵于龙山,置大匠卿断草”。所谓“大匠卿”即将作大匠(见杜佑《通典·职官七》),其具体职责为“掌修作宗庙、路寝、宫室、陵园、木土之功,并树桐梓之类列于道侧”(司马彪《续汉书·百官志四》),然则“断草”应该就是指清除地表杂草,因其为兴修土木的首要工序,故用作营建陵园的代称。《法书要录》卷十《右军书语》第183则提到:“昨便断草,葬送期近,痛伤情深,奈何奈何。”则“断草”也可以用作普通人家营造墓穴的委婉语。韩益诗中所言想来也是如此,或许并无其他深意。
我认识的唐朝诗人2
发布时间:2024-08-23
作者: 陈尚君著
ISBN号:9787101167085
价格:
¥78.00
©2002-2027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12931号
www.zhbc.com.cn zhbc@zhbc.com.cn
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 邮编: 100073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
游客评论
用户昵称:
邮箱地址:
手机号:
验证码:
看不清楚?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