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欢迎光临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登录
注册
高级搜索
古籍整理
|
学术著作
|
大众普及
|
教育读物
图书
图书
图书资讯
书局快讯
中华书评
下载专区
书讯
局史
动态
荣誉
图书总目
新书
重点
古逸英华
期刊
丛书套书
馆配
天猫
京东
渠道
灿然书屋
伯鸿讲堂
读者开放日
伯鸿书香奖
宋云彬基金
籍合网
古联公司
版权
微博
服务
反盗版
教育培训
当前位置 >
中华书评
>
详细页
“六经”是经学的本经 ——《国学与经学》后记
评论人:刘梦溪《 中华读书报 》( 2021年06月09日 10 版)
2021-06-16 15:22:33
分享
收藏
0
点赞
评论内容:
《国学与经学》
,刘梦溪著,中华书局2021年5月第一版,78.00元
本书的主干部分是对六经的价值论理的研究,这是我近年一直专注的题点。由于同时也还在作其他领域的题目,不是一口气写成。《论狂狷》成稿最早,写于2009年,已经是十余年前的旧因缘了。《原忠恕》最晚,去年6月始定稿。都发表过。《论狂狷》连载于2010年《读书》杂志第3、4、5期,《敬义论》和《论知耻》刊载于《北京大学学报》,《论和同》和《原忠恕》经《文史哲》刊出,《立诚篇》发表于《中国文化报》。现在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就成为稍见统系的一本书了。叙论《六经的价值论理》是为总论,此六篇为六经价值论理的分论。
所谓“六经”,是后来的说法,起始只以《易》《诗》《书》《礼》《乐》《春秋》称。荀子有“始乎诵经,终乎读礼”之说(《劝学》),然亦没有直接出现“六经”字样。《庄子·天运篇》引孔子的话说:“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突兀地衍出“六经”二字,可以断定,绝非当日之孔子所能出得口者。能够指实的“六经”名谓,实起自汉代,《史》《汉》两书多有出现,但仍不及单提《易》《诗》《书》《礼》《乐》《春秋》者多。说是“六经”,能看到的只有“五经”,《乐》这一“经”,竟神不知鬼不晓地迷失了,从古及今,地上地下,谁也没有看到过。尽管如此,直到清儒,迄于民国,学者仍不免以“六经”称之。其实,爬梳六经载籍,《乐》的文本固然遍寻不得,“乐”则随处可见,且经常诗、乐联袂,礼、乐并提。因此不妨假设,也许《乐》潜入到《诗》和《礼》里面去了。
“六经”之中,《礼》有《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春秋》有《左传》《谷梁传》《公羊传》“三传”,加上《易》《诗》《书》,是为九经。唐代有君主送“九经”给国立学校的隆仪,被视为鼓励文教的大举措。宋初,九经由国子监刻印。当年朱熹重建庐山白鹿洞书院,就曾向朝廷请过“九经”。《论语》《孝经》《尔雅》是唐代增入的,成为十二经。至南宋,又将《孟子》扩入,十三经由是立名。但细详,《尔雅》是诠解“六经”语词的工具书,类同于《说文解字》,属于小学的范围。《孟子》是子书,尤不宜以子乱经。《春秋》三传是“传”,也不宜与《春秋经》等同。“三礼”则有另外的复杂情况。这是经学的一个又一个的未了公案,这里且不说它。
我想强调的是,“六经”是十三经的祖经,是中国经学的本经。
研究经学,本经最重要。“六经”是中国文化原初的文本经典,是中国学术最早的思想源头。《礼记·大学》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就经学而言,六经就是“本”,六经就是“始”。《大学》又说:“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道”在哪里?“道”在“六经”。“六经”之原,则为大《易》。《易·系辞》云:“《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道者何?就《易》的语境而言,道是一、道是太极。在这点上,《老》之道和《易》之道异向同归。具体言之,《易》是“生生”之道,《老》是“贞胜”之道。亦即《老》是在不对称情况下寻求战胜之道。贞者,正也。因此《老子》不是阴谋道术,而是遵循天道的返正回善之宝书。
《系辞》又云:“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道虽不可见,但如同孔疏所说:“观其道之妙趣,谓不为所为,得道之妙理也。”《咸》卦的彖辞写道:“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系辞》又说,“圣人之情见乎辞”,而“见乎辞”者,必有“妙理”存焉。“辞”的直指是“爻辞”和“系辞”,泛指应包括六经原典的全部本文。《系辞》又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所谓“道之妙理”,当为形上之道;而“百姓日用而不知”,应是即器、即物、即事的可明之道。孔子笔削、删订、整理六经的一大贡献,是将六经的价值论理化作了日用常行。也可以说,《论语》是“小六经”,六经是“大论语”。马一浮说《论语》里面有“六艺”,《论语》可以通“六艺”,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还可以加一句:《论语》也是方便开启“六艺”奥府的锁钥。“六艺”就是六经,马先生使用的是《易》《诗》《书》《礼》《乐》《春秋》统称的初名。
本人近年从六经中抽绎出六组价值理念,包括爱敬、忠恕、诚信、知耻、和同、狂狷等,其义理之所从出,都缘自孔子和六经。本来六经的本文中,没有看到正面含义的狂狷表述,但《尚书·洪范》第六畴标举“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正直为“中”义,刚克和柔克则为狂义和狷义。以此孔子提出的“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实亦有六经的出典。所以我在自己的文字中反复为说,认为中国文化的主要价值理念悉在六经,而且这些价值论理是恒在的,永远不会过时。试想,“立诚”“立敬”“忠恕”“忠信”“行己有耻”“与人和同”,这些人之为人的共德,怎么可能过时呢?所以我称它们是中国文化的万古不磨的精神价值。
本书共九章,一至六章分论六经的价值论理,七、八、九三章专论国学。两部分分立而不能分离。盖无论按何种定义,经学和小学都是国学的两根主要支柱。何况马一浮还提出,“国学者,即是六艺之学”的大判断。第七章《论国学》,写于2006年,首刊《中国文化》当年秋季号,《21世纪经济报道》以《国学缘起:民族的回望与内省》为题予以连载。第八章《国学辨义》成稿于2008年7月,同年8月4日《文汇报》刊载简稿,全稿由上海《社会科学报》于8月28日刊出。第九章《国学与施教》始刊于《文史哲》杂志2017年第2期,凤凰网“国学版”全文连载。此三章要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国学概念的渊源流变及其义涵作一系统的梳理。附录之七篇文字,则是对国学论的补充,也可以看做是七、八、九章的阅读链接。国学研究的归宿在于怎样让国学进入当代教育。所以马一浮不仅阐扬“六艺之道”,而且提出“六艺之教”的问题,此义本书第九章《国学与施教》,以及附录之第三篇《国学、传统文化和当代教育》,有系统论说。
需要申明的是,我虽然认为经学、小学和国学教育是构成国学的主要内涵,绝不意味将国学和儒学等同起来。在我看来,作为经学本经的六经是超越于诸学之上的最高经典,与诸子,与四部,与百家,与文史哲各科门,均不类同。也就是马一浮所说的,六经可以统诸学,诸学不能统六经。如果说儒家和六经有不解之缘,则老子和道家与《周易》的关系,更是“剪不断,理还乱”,最多只不过是“一家人说了两家话”而已。
现在,持续多年的国学热已然消歇,除了一些或虚体或实体的国学院依然在困知勉行,国学的内涵,国学的前世与今生,国学的未来展望,学界中人似乎已失去关注的兴趣。甚至以此为题义的研讨会和论坛,也大有销声匿迹之势。呜呼!当代学术之骤冷骤热兴衰起伏,有如是乎,有如是乎!
国学与经学(精)
发布时间:2021-05-20
作者: 刘梦溪著
ISBN号:9787101138689
价格:
¥78.00
©2002-2027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12931号
www.zhbc.com.cn zhbc@zhbc.com.cn
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 邮编: 100073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
游客评论
用户昵称:
邮箱地址:
手机号:
验证码:
看不清楚?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