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difang.gmw.cn/sh/2018-05/09/content_28710884.htm
中国文化从传统转向近代,图书的出版印刷方式是个拐点。从雕版线装到西式排印,中文图书在十九世纪经历了什么?5月8日,由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新闻出版博物馆和中华书局联合主办的“‘铸以代刻:中国近代印刷术的变革’暨《铸以代刻:十九世纪中文印刷变局》新书发布会在复旦大学举行。
新闻出版博物馆副馆长上官消波介绍,《铸以代刻》是一本重量级学术著作,也是出版博物馆文库“研究系列”的一种。出版博物馆文库自2005年起已出图书36种,分为专集、研究、史料三个系列,旨在推动出版史研究。本次由中华书局出版苏精教授的专著《铸以代刻》,经过精心校勘,是研究传教士出版史的一部力作。
该书作者苏精,1946年生,英国伦敦大学图书馆系哲学博士,台湾云林科技大学汉学资料整理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以基督教传教士为主的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专著有《铸以代刻:十九世纪中文印刷变局》《林则徐看见的世界:<澳门新闻纸>的原文与译文》《基督教与新加坡华人1819-1846》《上帝的人马:十九世纪在华传教士的作为》《中国,开门!——马礼逊及相关人物研究》《马礼逊与中文印刷出版》《清季同文馆及其师生》《近代藏书三十家》等。
《铸以代刻》一书运用450余万字一手西文档案材料,呈现十九世纪各教会基督教传教士引介西式铸字印刷中文图书的具体过程,包括他们工作上的各种努力和生活中的诸多细节,大轮廓勾勒与小细节描画相得益彰,严谨翔实且鲜明生动。作者通过中西文献对比和细致的资料爬梳,完整建构了十九世纪传教士使用西式金属活字的过程,视野开阔,气势恢宏,深入推进了近代中国出版史的研究。有学者评价,这是一部描绘文化转型细节的长卷,是研究近代中国西式出版印刷从落地到成熟过程的精细之作,更是一部研究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及了解近代中国文化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力作。
中华书局上海公司总经理余佐赞说,苏精教授在《铸以代刻》一书中,介绍了传教士尝试的中文印刷从中国外围逐渐进入核心区的过程,我们从书中看到,传教士所印制的中文读物,不仅是传教品,还有中国文化内容的非传教品。19世纪初的西式印数出版东渐过程,要比西学东渐早了近一百年,书籍装帧所采用的平装、精装,西式或中式翻身等,依旧影响着今天的出版业,意义重大。
当天的首发式上,苏精就图书从传统到近代的转型及近代印刷技术的变革作分享。他指出,十九世纪,来华的基督教传教士为了传教需要,除了口头的布道之外,还利用出版印刷、学校教育和医院治疗三种工具辅助传教,但他们想要将中国基督教化的主要目标并没有达成,却意外地使近代出版、教育、医院在中国发展起来,对中国从传统到近代的转型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复旦大学特聘资深教授周振鹤说,中国近代印刷业的技术更新,基督教传教士功不可没。近代石印与铅印技术都由西方传入,将中国原来的雕板印刷与各种活字印刷的风头盖过。《铸以代刻》一书的资料基础不只是一般出版年报,而是深入地爬梳了大量的档案材料,尤其是其新手抄译的数百万字的传教士书信手稿,因而纠正了不少前人的误解。爱书人往往想知道书是怎么印成的,这本书正可让你知道十九世纪一段真实的印刷史。
复旦大学教授邹振环说,研究出版史,最难的切入点是从印刷文化的角度展开,从印刷技术的变化和影响加以分析,进而研究这种变化对学术、社会、文化等方面产生的后果,这就需要作者具有社会学、科技史、文化史等多学科的知识准备。苏精早年在图书馆积累了丰富的图书目录学的知识,后又系统接受过西方印刷史和书籍史的训练,并积累了深厚的基督教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知识。正是因为有这些重要的学术准备,才能使他在《铸以代刻》这一精细之作中为我们勾勒出西方印刷术自西徂东和活字印刷技术由南而北转移的清晰画面。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