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国,是一个金戈铁马与智谋交织的时代。在这段局势多变的动荡时期,涌现出不少传奇人物,其中备受瞩目的便是有着“战国F4”之称的战国四公子——齐国的孟尝君田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战国有七雄,为什么只出了“四公子”?秦国经历“商鞅变法”后国力蒸蒸日上、锐意东出崤函逐鹿中原,对山东六国构成了巨大威胁,各国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的灭亡,竭力网罗人才。魏国、齐国、赵国、楚国在当时有较强实力和影响力,相比之下,韩国和燕国相对较弱。韩国地处四战之地,兵灾不断,虽有“申不害变法”,但也只是短暂强盛,后续国势日颓;燕国地处北境,落后保守,虽有燕昭王时期的短暂盛世,但底子薄,霸业昙花一现。在这样的局势下,“战国四公子”应运而生。在《史记》中,司马迁分别为孟尝君(《孟尝君列传》)、平原君(《平原君虞卿列传》)、信陵君(《魏公子列传》)、春申君(《春申君列传》)立传。由此可见,将这四人合称“战国四公子”的说法,最早应该不晚于《史记》成书之时。黄歇不是贵族之后,为什么也能跻身“四公子”之列?“公子”,向来是官僚贵族之子的代称。在这四位公子中,孟尝君田文的父亲田婴乃齐威王之子,信陵君魏无忌是魏昭王之后,平原君赵胜为赵武灵王的子嗣。然而,黄歇却与众不同,他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诸侯后裔,他是凭借自身对楚国的赤胆忠心和非凡贡献,才被封为春申君,从而得以与其他三位公子齐名。战国四公子都做过什么官?孟尝君田文从秦国回到齐国后,被齐湣王封为国相,执掌国政;后来逃到魏国后,担任过魏昭王的国相;平原君赵胜被赵孝成王封为相国,他曾经三次离开相国职位,又三次官复原职,封地在东武城;信陵君魏无忌因抵抗秦国有功,而被封为上将军,成为魏国军队的最高统帅。后来魏王为表彰魏无忌收复关东失地的功劳,拜他为上相,并封邑五城;春申君黄歇以辩才扬名,他曾帮助楚国太子完从秦国返回楚国。楚国顷襄王死后,太子完登位,拜黄歇为国相,封为春申君。战国四公子的丰功伟绩当时楚国对周边国家肆意侵略挑衅,孟尝君审时度势,联合韩、魏伐楚,凭借其卓越的领导能力,充分整合各国资源,使韩、魏的军事力量与齐国的物资支持相得益彰。楚军在其猛攻下节节败退,大量土地被占领,楚国国力因此遭受重创,一蹶不振。此后,孟尝君发起合纵攻秦,展现出非凡的号召力。各国在他的引领下团结一致,向函谷关进军。面对秦军凭险抵抗,孟尝君指挥若定,运用巧妙战术长期围攻,最终攻破函谷关,迫使秦国求和。此役让孟尝君威名远扬,极大地影响了各国之间的战略平衡,稳固了自己在战国舞台上的重要地位。信陵君魏无忌“窃符救赵”之举堪称传奇,尽显其“急人之困”的高尚品德与非凡胆识。秦军围困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危在旦夕,平原君多次向魏国求救。魏王虽派将军晋鄙率十万大军前往,但因畏惧秦国而令晋鄙驻军观望。信陵君深知赵国与魏国唇亡齿寒的关系,在侯嬴的建议下,通过如姬窃取魏王兵符,夺取晋鄙兵权,毅然率领魏军与楚、赵联军共同对抗秦军。在邯郸城下,信陵君身先士卒,其无畏的勇气和卓越的领导能力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最终成功解除邯郸之围,拯救赵国于水火之中。而在河外之战中,信陵君再次彰显其军事天才。他充分利用各国联军优势,巧妙布阵,以敏锐的洞察力捕捉秦军弱点,集中兵力攻击,致使秦军大败。这一战极大地挫败了秦国的东进之势,为东方六国赢得了宝贵的稳定时间,信陵君也因此成为六国的中流砥柱。
战国四公子的故事,是战国乱世的一个缩影,他们曾经耀眼,却在残酷的政治斗争和复杂的历史洪流中,或无奈、或悲惨地走向生命终点,留给后人无尽的思考。
史记(全十册)精--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