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欢迎光临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登录
注册
高级搜索
古籍整理
|
学术著作
|
大众普及
|
教育读物
图书
图书
图书资讯
书局快讯
中华书评
下载专区
书讯
局史
动态
荣誉
图书总目
新书
重点
古逸英华
期刊
丛书套书
馆配
天猫
京东
渠道
灿然书屋
伯鸿讲堂
读者开放日
伯鸿书香奖
宋云彬基金
籍合网
古联公司
版权
微博
服务
反盗版
教育培训
当前位置 >
中华书评
>
详细页
刘子健谈宋史:治学,非问不可
评论人:中华书局1912
2024-08-01 16:01:31
分享
收藏
0
点赞
评论内容:
刘子健(1919—1993),曾就读于北平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终生尊洪业为师。二战结束后,曾作为东京国际军事法庭的中方法律代表团成员。后赴美从事政治军事研究,在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任教,是世界公认宋史专家。
宋史专家刘子健先生说:“治学,非问不可。”纵观其学术著作,鲜明的问题意识、简洁的行文论述、理性的观点判断,无一不给人以深刻印象。《宋史测度》不同于刘子健完整的学术专著,而是数篇散论的集合,文章篇幅有限,遐思反而深远,贡献诸多真知灼见。正如他自己所言:“历史只是近乎情理的测度。它的实用是有助于思考,使思考活泼起来,从多方面的关系去看,贵在周详细密,使人不至于陷入盲从、轻信、简单化、教条式的武断与误断。”
《宋史测度》,刘子健 著,中华书局2024年1月出版
南宋中兴不简单
刘子健对南宋形势的判断是“背海立国”,区别于传统的中原本位,讨论南宋,可以将中国地图向右转90度,从海上往内陆看,南宋最仰赖的地区是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靠北的淮河流域,河流交错,对骑兵进军不利,是南宋的前卫地区;襄阳一带,连结南北,与淮河防线成掎角之势,可称联卫地区;远至川陕,处于长江上游,不易控制,多用蜀人镇守,属于外卫地区。
南宋始终以江浙地区为重心,文化、经济都高度发展,但从靖康之变到建炎中兴,高宗能够维持半壁江山的局面,其实颇有值得分析之处。
首先,士大夫心中有忠君和正统的观念,金人不具备统治北方的能力,于是成立傀儡政权。高宗为提升自己的号召力,选择了“兼收并蓄”,一方面尊崇元祐太后,另一方面吸纳前朝蔡京手下的官僚们,前者为收拾人心,树立正统性,后者为财政来源。
刘子健认为,“理财”对于南宋立国干系甚大。高宗初期任用的汪伯彦、黄潜善,二人风评极差,但高宗看重他们熟悉淮河一带的漕运。同时,国家财力雄厚,可以供养士大夫,南宋的官多、士多,也是一种安定天下的策略。南宋官僚不做现任官职,多半还能领取补助,太学、州学的学生也都由国家供养。正如徽宗所言:“世知以官为冗,而不知多士以宁之美。”
当然,这些财政支出建立在重税政策之上,所以南宋百姓的税赋很重。按政治学看,将养士负担转移至普通百姓,是统治者所选择的执政基本盘问题。宋代有“官人世界”的称呼,我们在感叹读书人的美好境遇时,也应想到他们的衣食,均是靠千百万农民的劳作而来。
对南宋而言,百姓是财源但非兵源。南宋士兵往往来自对盗贼的转化,正如王夫之所言:“绍兴诸大帅所用之兵,皆群盗之降者也。”这也是个一箭双雕的好策略,一方面消弭盗贼,保证安定,另一方面扩充兵力,加强国防。
招安策略也引起一系列问题。南宋中兴四将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岳飞,招揽甚众,各自都有五万军队,而朝廷直接指挥的军队只有三万人。强敌压境之下,高宗自然保持默许,可长此以往,高宗必然要考虑怎样“杯酒释兵权”。岳飞是其中失败的案例,高宗对他的忌惮,最终促使“莫须有”的冤案;相比之下,张俊便要求赋予其经营商业的权利,甘愿放弃军权交换经济利益。
宋刘松年绘《中兴四将图》(局部)
总之,刘子健认为,南宋半壁江山的中兴,并不容易——士大夫的拥护、充分的税收、盗贼编入军队、夺取大将兵权,缺一不可。用他的话说:“南宋从中兴起就有一种政治作风。凡是现存势力,尽量收容,尽量安排。就是不肯被利用的,最好也暂时忍耐,将来再说。”
“包容政治”有玄机
由南宋的收拾残局,刘子健提出“包容政治”的概念。在笔者看来,非常具有启发性。包容政治至少需要具备四项条件,一要名实兼顾,名义上说得过去,事情上也办得通;二要讲求统治方法,以名、以利、以武力,或是兼而有之;三是充足财力;四是思想信念,各种妥协,彼此容忍,了解利害,同舟共济。
包容政治模式让南宋渡过难关,但是也有很大弊端。其一,循规蹈矩、墨守成规,惰性愈来愈强,直到失去弹性;其二,姑息纵容,不愿纠正,错误陋习逐渐变成惯例;其三,上下欺瞒,得过且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皆怕滋生事端。在古代皇权社会中,包容政治可以说时常出现,而它所衍生的问题,更具有极强的周期性。
刘子健首先讨论君权与相权的关系。高宗当政35年,参知政事(约等于宰相)前后更换40余位,其中唯有“奸佞”的秦桧掌权10年以上。究其原因,高宗最大的需要是有人帮他决策,并能够执行,镇压群僚,担当不利批评。
宋高宗
宋代已经没有贵族豪强势力,亦鲜有地方割据,所以相权或者说皇帝之下的所有权力,都处于君权的控制之下。在专制制度中,相权没办法一手遮天,即便是秦桧谋害岳飞,也只是高宗授意,他和多数官僚在尽量维持“包容”的局面。秦桧在死后遭到诋毁,也可以说是老谋深算的高宗,早已设计好的“归宿”。简言之,相权受到皇权的辖制。
此外,皇权又借相权约束群臣。南宋政局逐渐演变为到宰相府邸议事,许多官员名额,都由宰相和大臣推荐,于是便具备操作空间,破格通融,受贿舞弊,成为常事。因此,相权控制众官僚最直接的“武器”就是任免权。
言官由北宋到南宋的没落,也很有代表性。南宋言官往往和宰相勾结控制其他官僚。言官进言内容是否可行,倒是其次,而勇于直言本身成为“政治正确”。比如皇帝要罢免某人,便可先授意言官,上奏弹劾;遇到紧急事项,告诫言官不必提出。言官可以说什么呢?无非是“正确的废话”,言官进谏的策略是“抑言奖身”,敢于说胜过说什么。皇帝也乐得一个“从善如流”的美名,正像时人卫泾所言:“然受言之名甚美,用言之效蔑闻。”君主自以为控制一切,却造成了虚伪的氛围,上下相蒙,人心涣散。
刘子健在官员与胥吏的关系上,谈及根本性矛盾。儒家读书人崇尚君子、贬斥小人,儒家经典教人成为道德高尚的圣贤,但具体做事的经验却寥寥无几。儒家主张德治,然而现实状态还是要以法为本、以例为要,最终只能是以德治的精神来执行法令。
法律针对具体问题而来,想要判处纷繁复杂的案件,就要依靠不断积累的条法事类,这类似于“判例”的概念。官员审理案件,了解基本案情后,往往倾向于遵循旧例,这样不容易出错,引起争议也少,长此以往,便要依靠胥吏。官员本来就不熟悉刑名钱谷、田亩灾荒等法令,三年一任,更是对旧例成规,没有办法统统了解,于是必须依靠本地胥吏,不怪乎时人讥讽“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说的就是本地人世袭盘踞胥吏之位。
按部就班,遵循惯例,相互推诿,官官相护,这便是包容政治的氛围。谁都怕出错、谁都不承认错,那么最终的结果就是“满朝皆是好人”,假如出错,也是皇帝的错,或者皇帝用人的错,大家只是安稳度日便好。
包容政治盘根错节,祸福与共,若是承平日久,算是一种“死气沉沉”的稳定结构;可一旦遇到外来冲击,那么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早已在墨守成规的惯性中消亡,失去希望。
南宋高宗《书七言律诗》
道统信仰有渊源
儒家道学或者说理学,经过南宋中、后期的曲折发展,最终确立了自身正统地位。关于理学的研究甚众,刘子健则从宗教信仰的角度,进行探究和讨论。
中国古代“教”的观念,指一切应该信服实践的教导,包括崇拜神的宗教、代代相继的传统、文化延续的信念,也包括不以超世神为主的信仰。因此,中国的信仰体系呈现复合状态,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社会的礼教、团集的崇教、别教、大众宗教。前两类并非西方文化所定义的“宗教”,但是中国人信服极深。
礼教是关系行为和仪式规范,是大家对于习俗和制度的信仰,没有超世神,但约束着众人的生活。崇教则辅助礼教,家庭团体要祭祀祖先,职业行会要祭拜“祖师爷”,核心就是将过去的人、当地的人、重要的人加以神化,当成神来崇敬。
自古以来,中国多有宗教信仰,然而无论佛、道,都没有排斥礼教、崇教,为了信仰传播,反而尽量沿用复合方式。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窥见到这种叠加状态——各式宗教在中国本土化之后,都不免染上华夏色彩,归根结底是人们用自己的生活模式来接纳某种宗教,而不是宗教全然赋予生活意义。
在此意义上,理学具备宗教信仰的特征。首先,朱熹卷入政治纷争,起因于韩侂胄和赵汝愚的争权。宁宗即位后,赵汝愚被道学派赞许,韩侂胄拉拢不成,于是诋毁赵氏吸引朋党、培植势力,随后,韩侂胄以伪学、逆党之名,打击理学众人。此次庆元党禁的处罚不算严苛,朱熹等人被贬谪各地,史籍记载此事,很像被迫害的圣徒经历。实际上,这些人的远走也确实造成了理学声名的传播。
目前可见最早的朱熹画像,出自宋《事林广记》。
其次,理学的门人师友喜欢讨论学问,在地方上创办学校,排定功课日程,重视经世致用,在乎具体的体验和实践。于是,他们也在生活上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织乡约以及公共福利,鼓励在本地建立祠堂,祭祀与本地有关的道德高尚之人。
朱熹本人非常推崇礼教,强调用礼来节制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他的日常衣冠都有规定,一望便知是道学先生,他认为读书便是“维持此心”。这些生活方式再加上讲学、静修,确实非常类似宗教徒的生活。
再次,朱子学派对道统有特别追求,肩负接续传统、保存国粹的目标。在金人占据北方后,南宋格外需要文化正统性,以汉抗夷。朱熹追溯韩愈旧说、北宋五子,企图建立一套体系,对抗佛、道,将宇宙看法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使人们的全部所思所行都有永恒的意义。
朱熹生前主张的正统性,最终在南宋垂亡之际得以实现。理宗昏庸,却要用道统理学收拾人心,以至于忠于宋朝的儒者,在蒙元一朝多有不仕之人。理学在宋亡之后,反而在社会各方面推动起来,奠定了儒家笼罩全盘的局面。
宋理宗
回到历史现场,其实朱子学派看不起科举“时文”,也对官僚制度感到不满,他们在朝为官,往往急流勇退,不希望自己同流合污。面对黑暗的环境,大体上有两种态度,一则躬身入局、力主改革,一则以退为进、明哲保身,而朱熹等人在后一种倾向下,仍希望通过自身的道德力量,唤起他人的觉悟。从事实看,这只能是儒者一厢情愿的期待。
“匹夫而为万世师,一言竟成天下法。”儒家理论与士人儒生的生存位,多体现为当政者的包容式笼络和装潢——名义上尊崇儒者,甚至给予高官厚禄,而实际上切要的军国大事却我行我素。南宋理学的发展脉络,正是这种现象的绝好例证。
刘子健认为:“皇朝权力,并不真要实行儒家的学说,而儒家的思想权威也始终不敢对皇朝作正面的对抗。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是中国专制历史,正统也罢,道统也罢,绝大的失败。”这便是儒家与政治的深刻内在矛盾。儒家、儒教是国家的理论权威,但又依附、支持和凭借政治权力而存在,依附权力又要保持卓然之姿,本身就是一个莫大的悖论。
(本文原载《北京晚报》2024年7月5日第21版)
美国宋史研究开创者刘子健先生代表作
提倡多元历史观,打开观察宋代的新视野
《中华读书报》二月好书榜推荐
《宋史测度》
[美]刘子健 著
978-7-101-16436-7
68.00元
(统筹:一北;编辑:思岐)
宋史测度(精)
发布时间:2024-02-19
作者: [美]刘子健著
ISBN号:9787101164367
价格:
¥68.00
©2002-2027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12931号
www.zhbc.com.cn zhbc@zhbc.com.cn
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 邮编: 100073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
游客评论
用户昵称:
邮箱地址:
手机号:
验证码:
看不清楚?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