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欢迎光临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登录
注册
高级搜索
古籍整理
|
学术著作
|
大众普及
|
教育读物
图书
图书
图书资讯
书局快讯
中华书评
下载专区
书讯
局史
动态
荣誉
图书总目
新书
重点
古逸英华
期刊
丛书套书
馆配
天猫
京东
渠道
灿然书屋
伯鸿讲堂
读者开放日
伯鸿书香奖
宋云彬基金
籍合网
古联公司
版权
微博
服务
反盗版
教育培训
当前位置 >
中华书评
>
详细页
泛舟千年“苏海” ——读王水照新著《苏东坡和他的世界》
评论人:倪春军《光明日报》( 2023年11月16日 11版)
2023-11-20 14:07:51
分享
收藏
0
点赞
评论内容:
明朱之蕃《临李公麟画苏轼像轴》,故宫博物院藏 资料图片
北宋乔仲常《后赤壁赋图》局部,画中描绘正是苏文所写“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资料图片
明祝允明《东坡记游卷》局部,辽宁省博物馆藏 资料图片
【读书者说】
作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文化名人,苏东坡一直拥有广泛的读者群。大众读物若能吸收苏轼研究的学术成果,并以一种相对平易近人的方式呈现给广大读者,将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普及。复旦大学王水照教授是国内苏轼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曾先后出版《苏轼选集》《苏轼研究》《宋人所撰三苏年谱汇刊》等学术专著,以及《苏轼》《苏轼散文选注》《王水照说苏东坡》等普及读物。他从事苏轼研究的时间跨度之长、著作数量之丰、成果影响之大,都代表了当今苏轼研究的学术新高度。如今,已届鲐背之年的王先生又为读者精心撰写了一部阅读苏轼的炜晔之作——《苏东坡和他的世界》(中华书局出版),把他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研究成果熔铸成伟词华章,全景式地呈现了千年“苏海”的艺术世界和文化魅力。
立体丰满的东坡形象
“苏海”一词,是古人对苏轼所创造的文化世界的高度概括。王水照先生曾说:“苏轼是我国文化史上一位罕见的全才,是人类知识和才华发展到某方面极限的化身。”对于这样一位思想复杂、性格多元、创作丰硕、交游广泛的古代精英知识分子之典范,在《苏东坡和他的世界》一书中,作者根据自己数十年的研究心得,从中选择了多个对读者认识苏东坡有重要意义的视角和话题,并最终形成了十篇具有内在联系且彼此照应的研究综论。
这十篇综论,至少为读者提供了三个观察苏轼、了解苏轼并走近苏轼的思考维度。
第一个维度便是精神维度,即苏轼的形象身份与思想性格。首篇《永远的苏东坡》以“说不全的苏东坡”概括了苏轼作为宋代综合型知识分子精英的各种身份定位,以“说不完的苏东坡”揭示了千年以降特别是新时期以来关于苏轼政治态度、文学创作和文化性格的学术论争,以“说不透的苏东坡”分析苏轼所直面的出处问题和生死问题。以上三条论断,不仅高度凝炼了“苏海”一词的内涵特征,而且也充分彰显了苏轼形象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作为政治家的苏东坡、作为文学家的苏东坡和作为文化范型的苏东坡,是苏轼在接受史上被赋予的三种立体影像。其中,“作为文化范型的苏东坡”不仅是王水照先生个人独立的学术见解,而且在新时期苏轼研究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综论提供给读者的第二个维度是文学维度,即苏轼的文学创作和艺术成就。关于苏轼的创作历程,王先生破除了以往“早、中、晚”三段的常规分法,根据苏轼大起大落、几起几落的生活遭遇,按其生活经历分成“初入仕途”及两次“在朝—外任—贬居”,共七个阶段,又根据其思想和艺术特点分成“任职”和“贬居”两期,并最终形成这两条主线交错并行的苏轼创作道路。在苏轼各体文学的创作特点和艺术成就方面,书中避免了泛泛而谈的史论叙述方式,而是以个人最新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指出苏轼在诗、词、文这三种文体领域的艺术创新和审美风格。这四篇综论,不仅历时展现了苏轼曲折而特殊的文学生涯,而且分体论析了苏轼的创作思想和文学地位。
综论的第三个维度是社会维度,即苏轼的人际交往和生活世界。如果说以上两个维度是王水照先生长期从事苏轼研究所形成的理论关照,那么,社会维度则是作者站在学术研究前沿所提出的新的理论视角,也是他关于北宋文人集团研究的最新成果,对于古代文学研究具有方法论层面的指导意义。正如王水照先生在综论九《苏东坡和北宋三大文人集团》中所言,“古典文学研究长期以来往往局限于一个作家的个案分析”,“如果进行群体研究,往往可以弥补个别的个案研究当中的盲点,集体研究有些问题就会比较清楚”。以苏轼为中心的苏门文人集团,体现出作为一个文学群体的自由风气,也形成了宋代文学的第二个高潮。至于这种自由风气的具体表现,书中又以苏门弟子的活动为中心,指出他们具有多元多样的学术主张、性命自得的生命哲学、互相抑扬的批评之风等群体特征。这不仅是“苏门”群体的文化性格,更是苏轼本人最主要的文化内涵。
以上十篇综论,均出自王先生相关的学术论著,根据作者在“编后记”中的自述,此次摘编大致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是对认识和理解东坡较为重要的论题,且能形成完整性和一定的著述逻辑结构;二是必须是我的独立见解,避免人云亦云;三是紧贴苏轼研究的前沿,大都与当时一些学术讨论密切相关,可引起继续探讨的兴趣。”正是秉着为普通读者而写书的创作原则,这十篇综论内容生动有趣,语言轻松活泼,又丝毫不掩其深邃思想,且能发人以遐思。
绚丽多彩的苏学天地
“苏学”一词的正式提出,始于南宋理学家朱熹,本义是指三苏经学。经过将近千年的研究和发展,“苏学”的范围已经远远溢出经学之外,涵盖了苏轼生平、著述和思想等各个方面。本书上篇第二辑“苏海拾贝”,便是王水照先生在综论之外特地增加的二十篇学术随笔,内容涉及苏轼研究的各个方面,体现了作者在苏轼研究过程中所创获的灵感与智慧。
首选是作者对苏轼作品中语言文字的探究。苏轼作品中存在许多大家熟读成诵却又颇感费解的语言现象,对于这些语言文字的训释和解读,不仅能帮助普通读者扫清阅读障碍,而且也能举一反三,深入发掘苏轼作品的语言魅力和艺术特点。比如《“一蓑雨”和“一犁雨”——量词的妙用》这篇随笔,讨论苏轼《定风波》词中“一蓑”的用法和含义。王先生认为不宜把它解释为“一件蓑衣”,这里的“一蓑”其实是苏轼对雨采用艺术化和审美化的量词用法。在苏轼《次韵张昌言给事省宿》诗中,就有“一犁烟雨伴公归”的类似用法。这种量词的巧妙活用,“不仅扩大了诗歌意象的涵义,而且也使诗境充满动感和活力”。
其次是王先生对苏轼著作传播的考察。苏轼的作品在东亚汉文化圈内长期受到关注,其著作在朝鲜半岛和日本均有广泛传播。王先生通过《苏轼文集初传高丽考》等三篇随笔札记,详细考证了苏轼著作最初传到朝鲜和日本的途径和过程,以及海外刊行苏集的版本情况。
随笔的第三部分主要是对苏轼作品的艺术分析。王先生在几篇为友朋所作的书序短文中,简要分析了苏轼的诗词艺术和散文风格。比如他在为陶文鹏《苏轼诗词艺术论》一书所作的序言中指出,苏轼诗词具有饶宗颐先生所谓“形上诗”“形上词”的艺术特点;他为孙育华著《苏轼文学散文选》所作序言中,根据明人的评价总结出苏轼散文特别是随笔小品,“具有‘圆融精妙’‘意趣猛跃’‘活我心灵’的艺术效应”。这一辑随笔的另一内容便是对苏轼人格和性情的观照。比如作者在《独抒性情:东坡诗词与其文化人格》一文中,举了一道往年博士生招生的试题:“或谓周邦彦为‘词中老杜’,请予以评述。”这一考题的命题思路,其实是为了引申出如何理解和评价苏轼的问题,并强调人格、学问、德性和独抒情性这四个解读苏轼的基本要领。
以上这些充满新意和趣味的研究发现,都源于作者热切而真挚的苏轼情怀。王水照先生在这一辑随笔文字中,多次提到了自己的“东坡梦”。比如他在《已圆和未圆的“东坡梦”》一文中,表达了自己首次赴台访学时的两个宏愿:“一愿看到嘉定本《施顾注东坡先生诗》,二愿看到坡翁手书《黄州寒食诗帖》。”当他最终如愿以偿看到这部嘉定本《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时,“喜出望外,不忍释手,竟穷二日之力,把四函二十册逐页观摩一过,自感圆了一个满意的‘东坡梦’。”由此可见,只要是与苏轼有关的任何信息都会牵动他的拳拳之心。正如他在《苏轼传稿》的日译本自序中所言:“苏轼是北宋时期文化全面繁荣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文化长期发展的历史结晶,因而是值得我毕生探讨的研究课题。”在先生经营毕生的苏学天地中,这一辑“苏海拾贝”折射出作者耀眼的智慧光芒,最靓丽的“苏学”美景亦尽萃于此。
融采众体的苏轼阅读
一本书的著述体裁和写作方式,往往决定了它的读者定位和文化品位。王水照先生在《苏轼研究四种》总序中曾说:“对历史人物进行个案研究,通常采用专题析论、作品解读、人物传记、作家年谱等著述体裁,以期从多种角度、不同层面来展示历史人物的真实全貌。这是一种有效的、便于操作的方法。”这样一种综合视角的研究方法,出自复旦大学朱东润先生对于陆游和梅尧臣的研究,也曾被王先生用于苏轼的研究,并最终形成《苏轼研究四种》。那么,如何在《苏东坡和他的世界》这部普及读本中采取综合各体的写作方式,以期到达全方位展现苏轼这一历史人物的写作目的,本书所设的四种著述形式也许是一种有益的写作尝试。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四个专辑。上篇为“王水照苏轼研究”,有“综论十篇”和“苏海拾贝”两个专辑。“综论十篇”采用的是一种论述体的写作方式,以专业的学术视角和平易的语言文字呈现给读者一个整体的苏轼形象认知。“苏海拾贝”则采用较为轻松活泼的随笔体写作方式,撷取二十个能够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研究话题,以短小精悍的文字,抽丝剥茧,娓娓道来。以上两种写作体式,宏观论述和微观考察相结合,学术性与普及性相照应,既保证了本书内容和观点的专业性严谨性,也避免了普通读者面对研究型专著时产生的那种敬畏和隔膜。但是,想要真正走入作家的心灵世界,恐怕还是要读者自己去阅读和体会苏轼的文学作品。因此,本书下篇特别安排了“王水照讲东坡诗词文”的内容,进一步引导和指示读者深入阅读苏轼的经典文本。
下篇第三辑“东坡诗词讲解”,作者遴选了十六首苏轼的诗词名篇,分别从写作技法、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文化背景、文本接受等不同的角度进行阐释和解读,把解读苏轼诗词的金针度与广大的苏轼爱好者。下篇的第四辑是“苏文简释”,这也是本书的另一特色,即对苏轼文章的重视。王水照先生近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古代文章学的研究,本书之所以要把“苏文”与苏轼诗词的阅读分开单列,也体现了他对文章学的重视和用心。因为,对于普通读者而言,阅读古文的兴趣也许会远远低于阅读诗词。但是,宋人有谚云:“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苏轼文学地位的奠定,主要还是在于他的文章成就。因此,本辑精选了十一篇苏轼的文章进行简要的阐释和品评,其中如前后《赤壁赋》《石钟山记》《日喻》《记承天寺夜游》《六国论》等,均入选过不同时期的中学语文课本,是广大读者耳熟能详的苏文名篇。王先生早年编著过多种苏轼作品的选本和注本,他所选注的《苏轼选集》曾被何满子先生誉为“古代作家选本中少见的杰构”。因此,这两辑的诗词解读和苏文简释,都是这位九旬老人在数十年注苏和读苏过程中所发现的荆璧昆玉,每一段文字都值得读者细细品读。
王水照先生在九十初度之时推出这部《苏东坡和他的世界》,也寄托了他对苏轼研究的理想和展望。正如先生在本书“编后记”中所说:“我设想本书的读者大都是东坡的崇敬者,也有部分研究者,我更希望涌现一些从崇敬转到研究的读者。”在新一轮“东坡热”的文化背景之下,我们既不缺乏面向崇敬者的普及读物,也会出现更多面向研究者的学术新著。但是,如果要兼顾这两类读者的知识结构和阅读期待,并试图把苏轼的崇敬者引渡成专业的研究者,王先生的这部《苏东坡和他世界》无疑会引发“日日热,日日新”的公众阅读效应。
(作者:倪春军,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苏东坡和他的世界
发布时间:2023-08-19
作者: 王水照著
ISBN号:9787101131673
价格:
¥98.00
©2002-2027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12931号
www.zhbc.com.cn zhbc@zhbc.com.cn
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 邮编: 100073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
游客评论
用户昵称:
邮箱地址:
手机号:
验证码:
看不清楚?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