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历史上,多次出现过因自然灾害或异族入侵而导致的政治文化灭绝或转化的现象,如玛雅文明的灭绝、古埃及文化的转化、古希腊罗马精神的再造等,但唯有中国政治文化持续至今,并保持着独特的价值,何以如此?
中国的阳儒阴法和王霸结合型政治文化,恰恰具备了价值合理性和工具合理性辩证统一的特质。
其中,儒家对王道政治的追求,充分体现了中国政治文化价值合理性的一面,诸如:儒家王道政治历来把天性与人性、天道与人道视为相类相同、和谐共存的两种事物,故将尽心、知性、知天,抑或奉天承运、替天行道当作自己的终极价值追求;把官吏个人生命价值的实现、道德修养的提升,寄托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伦关系的良性互动之中;强调士人阶层要有担当道义、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越是遭受政治挫折的时候,越要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奋起抗争;主张君王要善于倾听正反之言,才能形成和乐如一的政治局面,要以广阔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概来容纳不同的意见,以促进王朝的繁荣发展。正是上述内容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伦理价值合理性的因子。
而法家对霸道政治的追求则充分彰显出中国政治文化工具合理性的一面,诸如:秦代废除西周以来的封建诸侯制度,在辽阔的国土范围内实施央地结构的郡县制,确保了君主专制制度的高效运转;颁布统一的度量衡,结束了战国时代各国货币、度量衡标准的混乱,实现了“度同制”;规定车宽以六尺为制,统一车辆形制,一车可通行全国,以咸阳为中心修建全国道路驿站,实现了“车同轨”;特别是令李斯等人进行文字整理与统一工作,在汲取周朝大篆和齐鲁蝌蚪文合理因素基础上,创制秦篆字体,作为官方文字,颁行全国,是为“书同文”,它为两千多年来中国文化的绵延不绝奠定了语言学根基。所有上述具体性政治和行政措施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中工具合理性的有效成分。
正是儒家王道政治价值合理性与法家霸道政治工具合理性的有机结合,才使阳儒阴法和王霸结合型传统国家治理模式,在漫长的中国政治伦理史上,发挥出巨大的价值整合功能、精神激励功能和民族凝聚功能,彰显出卓尔不凡的同化力和融合力,衍生出无与伦比的生命力和延续力。
当然,我们必须看到,任何一种国家治理模式皆有其生成、发展并走向成熟的时空条件,一旦超出其时空条件所限定的人文生态环境,必将捉襟见肘抑或手足无措。近代鸦片战争之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对中华传统政治文明的强力挑战和刺激,中国社会一百多年来,经历了由小农经济向工业经济、由乡村家族宗法结构向城市公民社会结构、由君主专制制度向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剧烈转型,阳儒阴法和王霸结合型国家治理模式的历史局限性暴露无遗。笔者择其要者明示如下:
(1)道德法律化导致社会伪善现象的广泛流行。
春秋时代,孔子因感于一味地强调礼制可能导致道德上的虚伪,故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哲学概念,以此弥补“礼由外作”的缺憾。秦亡汉兴之际,董仲舒同样因为法律流于形式而与行为人的内心意志相脱节,遂强调“本其事而原其志”,以期让道德原则在法律中获得真正的实现。但要达到这一目标,必然要求法官既能深明义理和洞悉人性,又能在实际的司法实践中审度人情,参引经义,俾使“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盐铁论·刑德》),然而,这种高超的执政人才和理想的判案境界在汉代现实生活中实属罕见。
实拍书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