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部书籍的出版过程中,负责出资或者管理工作的出版者应该是最具话语权的一方。因此,在字体的选择上,通常首先会遵从出版者的意愿,即由出版者指定某种字体,或提供示范样本。特别是一些对版刻风格有个性化要求的出版者,普遍都会亲自书写或提供写样稿。如道光年间南浔范锴,刻书喜欢用一种篆书与楷书的综合体写样,显得颇为怪异。黄裳称其“喜欢用奇字刻书,满纸都是怪字,常将篆隶化入今体。书刻得并不精致,但一见就知道这是他的著作了。如《花笑庼随笔》、《汉口丛谈》、《浔溪记事诗》、《幽华诗略》等都是”(黄裳《清代版刻一隅·清刻之美》,第426页)。其中道光十五年(1835)所刻《浔溪纪事诗》二卷后有范氏自跋,叙此书写样、刻书事极详:汉口剞劂氏梅玉溪发瑶,善碑刻。其尊甫春华老人与余相交有素。余作《纪事诗》,忽忽三十馀载,拟梓未果。乙未春,玉溪来言,近有写样者颇识偏旁,不致写俗体字。余因以稿本付之,偶曰:“试写诗句何如?”时余归省先茔,匆匆挂席,八阅月始返,而诗刻已竣,似篆非篆,无可更易,阅者幸勿讶其怪诞。(范锴《浔溪纪事诗》卷末自跋,清道光十五年刻本)文中提到此书刻工为汉口梅发瑶,而写样之人则是由梅氏专门介绍来的所谓善识小篆偏旁者。有趣的是,此书刻成后,果因字体太过怪异而遭人诟病,以至于不得不找友人陈文述商量对策,陈氏在序中叙此事云:所作《浔溪纪事诗》,竹垞《鸳湖棹歌》流亚也……昨岁重来,则刻工梅生玉溪已为梓成。诗用篆体,从君原来本也。盖君喜《说文》字,尝病六籍旧文相承,传写多求便俗,讹伪日滋,故平日作楷旁每用篆体,梅生遂仍其旧。读者苦之,议为修改,则裒然大集,势有所难。属其弟子诗僧韵禅冒雨渡江,就予商榷……若以楷书汇录各诗,列之卷首,则读者便若列眉。其征引记载,则如注之有疏,纲之有目,不难次第寻绎。藉此转移,以通骑驿,亦《春秋》调人法也。(范锴《浔溪纪事诗》卷首陈文述序)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