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图书、出版社以及书店,我们应该都不陌生。可能更熟悉图书出版的读者还会知道编校、印刷、装帧等一系列出版流程。然而这种现代的出版流程,其实在中国只是近现代才出现。那么,在此之前,在“图书出版业”最为繁荣的清代,一本书的出版历程是怎样的呢?在这些“图书出版”的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有趣故事,又有哪些著名的“出版机构”呢?本周日,上海大学中文系郑幸教授,和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图书馆杨丽莹馆长,做客上海古籍书店,她们将与读者聊一聊,在清代如何出版一本书?在清代,如何出版一本书?时间:12月3日(周日)14:00—16:00地点:上海古籍书店二楼(上海市黄浦区福州路401号)报名:扫描下方二维码报名媒体支持:《中国出版史研究》 讲堂主持 主持嘉宾:李晔(“401號下午茶”常驻主持)嘉宾简介郑幸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日本庆应义塾大学附属研究所斯道文库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清代文学文献学、版本学及书籍史等方面的研究。出版专著《袁枚年谱新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清代刻工与版刻字体》(中华书局2022年),整理校点古籍《王昙诗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等。杨丽莹复旦大学文献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现任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图书馆馆长。曾出版《扫叶山房史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清末民初的石印术与石印本研究——以上海地区为中心》(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作者:郑幸书号:978-7-101-16356-8出版时间:2023年11月定价:88.00元开本:32开装帧:精装字数:330千字页码:502主题词:古文献学-研究-中国-清代文献基础深厚,研究视野广阔一方面,本书立足于版本学、目录学等传统文献学科,广泛收集与整理清代刻本中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的刻工题名以及与这些题名刻工相关的文献材料,从刻工群体入手,重新审视书籍的出版过程;另一方面,尝试将研究视野拓展到出版史、文化史、艺术史、经济史等领域,关注其中与刻工研究相关的学术理论和文献材料。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生动呈现清代刻工群像本书不仅对清代刻工整体情况有全局性把握与观照,而且结合具体个案展开细微分析与考述,如通过对苏州刻工穆大展、刘文奎局等有代表性刻工的考订,关注出版者与刻工之间的往来细节与微妙互动。全新修订,打磨文字,进一步提升学术质量本书原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结项成果,2022年由中华书局首次出版。此次选入“中国出版史研究”系列丛书再版,结合新近搜集到的材料更新数据,并对书中文字进行修订和打磨,增加书前彩插,更加精美、完善。本书简介《清代刻工与版刻字体》内容古籍刻工一直是传统文献学所关注的重要对象。本书在广泛搜集与整理数千条清代刻工题名的基础上,通过宏观与微观两种视角,将刻工群体置于出版、文化、艺术等更为广阔的社会领域中加以考察,并对清代书籍史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目录目 录绪 论一、研究范畴的明确与限定二、学术史回顾与研究现状三、提出的问题与研究思路第一章 数量与分布:清代刻工的基本情况第一节 清代刻工的数量及题名方式的变迁第二节 清代刻工的地域分布第三节 代表性地区刻工概况第二章 行业与组织:清代刻工组织形式的嬗变第一节 官方机构的刻工组织与雇佣第二节 民间刻字店的兴起及其经营模式第三节 清代刻字行会的建立与发展第三章 交流与协作:出版者与刻工之间的互动第一节 近文为名:穆大展与乾嘉名流的互动第二节 学术良工:刘文奎局与乾嘉学人的著述出版第四章 个性与程式:写样者与版刻字体的选择第一节 写样者的分类第二节 写样字体的选择与版刻风尚的流行第三节 代表性职业写样者举隅第五章 融合与分化:刻工与版刻字体的程式化进程第一节 清代“宋、欧、软”三分格局的出现与发展第二节 从“欧字”到“软字”:清初版刻字体的转变第三节 从“馆阁体”到“仿宋”欧字:版刻字体的进一步演变与分化结 语参考文献初版后记新版后记
在清代,
如何出版一本书?
主持嘉宾:李晔(“401號下午茶”常驻主持)
郑幸
杨丽莹
作者:郑幸
书号:978-7-101-16356-8
出版时间:2023年11月
定价:88.00元
开本:32开
装帧:精装
字数:330千字
页码:502
主题词:古文献学-研究-中国-清代
文献基础深厚,研究视野广阔
一方面,本书立足于版本学、目录学等传统文献学科,广泛收集与整理清代刻本中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的刻工题名以及与这些题名刻工相关的文献材料,从刻工群体入手,重新审视书籍的出版过程;另一方面,尝试将研究视野拓展到出版史、文化史、艺术史、经济史等领域,关注其中与刻工研究相关的学术理论和文献材料。
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生动呈现清代刻工群像
本书不仅对清代刻工整体情况有全局性把握与观照,而且结合具体个案展开细微分析与考述,如通过对苏州刻工穆大展、刘文奎局等有代表性刻工的考订,关注出版者与刻工之间的往来细节与微妙互动。
全新修订,打磨文字,进一步提升学术质量
本书原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结项成果,2022年由中华书局首次出版。此次选入“中国出版史研究”系列丛书再版,结合新近搜集到的材料更新数据,并对书中文字进行修订和打磨,增加书前彩插,更加精美、完善。
本书简介
《清代刻工与版刻字体》
内容
古籍刻工一直是传统文献学所关注的重要对象。本书在广泛搜集与整理数千条清代刻工题名的基础上,通过宏观与微观两种视角,将刻工群体置于出版、文化、艺术等更为广阔的社会领域中加以考察,并对清代书籍史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目录
目 录
绪 论
一、研究范畴的明确与限定
二、学术史回顾与研究现状
三、提出的问题与研究思路
第一章 数量与分布:清代刻工的基本情况
第一节 清代刻工的数量及题名方式的变迁
第二节 清代刻工的地域分布
第三节 代表性地区刻工概况
第二章 行业与组织:清代刻工组织形式的嬗变
第一节 官方机构的刻工组织与雇佣
第二节 民间刻字店的兴起及其经营模式
第三节 清代刻字行会的建立与发展
第三章 交流与协作:出版者与刻工之间的互动
第一节 近文为名:穆大展与乾嘉名流的互动
第二节 学术良工:刘文奎局与乾嘉学人的著述出版
第四章 个性与程式:写样者与版刻字体的选择
第一节 写样者的分类
第二节 写样字体的选择与版刻风尚的流行
第三节 代表性职业写样者举隅
第五章 融合与分化:刻工与版刻字体的程式化进程
第一节 清代“宋、欧、软”三分格局的出现与发展
第二节 从“欧字”到“软字”:清初版刻字体的转变
第三节 从“馆阁体”到“仿宋”欧字:版刻字体的进一步演变与分化
结 语
参考文献
初版后记
新版后记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