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安意如(受访者供图)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别具一格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惊艳世界,“张艺谋太懂中国人的浪漫了”一举冲上热搜。 中国“二十四节气”于2016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们对二十四节气心怀热爱,不仅在于它的古老,更在于它与每个人当下的日常生活紧紧相融。 青年作家安意如新近在中华书局出版了《二十四日》,穿梭于古典诗词、古代民俗与现代都市生活之间,她用24座城市解读二十四节气的独特方式,记录下共情的节日风俗,也书写了一个中国人的浪漫与思索。 “二十四节气源自于古人的生活,它也应该回归到现代人的生活中来。借由节气,我们需要追思内心缺失的敏锐和敬畏,找回生命本真的美感和端敬姿态。” 王凡 / 文 赵杰 / 摄 __01 写作《二十四日》,安意如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首先要弄明白的是,二十四节气物候,是中原地区黄河流域的先民观察天象地气,归纳出的生活经验,用以规定时序,确立礼仪,指导农桑。它或许有错漏,却不代表迷信,尊重它也不意味着愚昧。” 二十四节气的发现是有先后顺序的。自先民设立日晷以观天象,第一对被观测出来的节气是冬至和夏至,作为一年中白天最短和最长的日子,其变化规律最易被注意到。接下来是春分和秋分,这两天昼夜等长。战国后期,古人进一步把一年做了八等分,于是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这些今人习以为常的概念都曾被记录在《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 西汉的《淮南子》,首次系统地阐述了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和命名。那是淮南王刘安率领门客编撰的,以“十五日为一节,以生二十四时之变”。三十多年后,公元前104年诞生的《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将二十四节气正式纳入历法,成为阴阳历的一部分,并增加了闰月制度。至此中国古代历法得以形成,历代沿用。到了元代时,又把七十二候加了进来,每一个节气分为三候。 《二十四日》 中华书局 在安意如看来,节气之于先民的意义不亚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发现,不亚于顿悟之后重新睁眼看世界。人们秉承着最初对自然的敬畏,在天真蒙昧中探索天地万物生谢的韵律,虔诚地分出阴阳、四季,小心翼翼、自得其乐地在其间行走。“我怀想着最初为节气命名的人,他们是何等欣喜、何等审慎,认真推敲字眼,令后人读到这些名字的时候,还能感受到那份庄严神圣。” 对历史的爬梳过程中,安意如也发现古代的疆域概念与今人的认知早已天差地别,气候冷暖亦有变化。比如关陇之地在古代草木茂盛,如今已不尽是。又比如小雪时节不下雪,也是因为中国古代的气候跟现在不一样。 安意如同时发现,古人对二十四节气的认识也在不断修正中。从《礼记·月令》《吕氏春秋》《夏小正》《逸周书·时训解》残篇,到《淮南子·天文训·二十四节气》《四民月令》,直至元代吴澄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人们综合物候、天象、日照等各种知识,关于节气的诠释越来越完善细致,越来越懂得因地制宜,才会有《风土志》《荆楚岁时记》《东京梦华录》《梦粱录》《清嘉录》《燕京岁时记》等地方风俗志书,以及许多文人札记。 《东京梦华录》 三秦出版社 __02 安意如多年来倾力传播传统文化,出版过《人生若只如初见》等多部诗词鉴赏书籍,这一次写节气,她重读诗词,惊觉每个节气都称得上“声色俱妍”。 “中国的诗词里面,如果把二十四节气的概念拿走,那么很多诗词是不存在的。”有一年立春,苏东坡在海南,“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安意如读时突然想到,内陆城市的立春时节其实还是冬天,但在海南岛,立春才是真的立春。遥想苏东坡当年在海南岛贬谪时,跟着村民一起鞭打春牛。她又想到明代有“打春”的记载,现在依然有这样的习俗,就此把中国古代的习俗跟现在的生活结合起来,从中也可以发现我们的传承并没有断。 但节气不是安意如拿来卖弄知识的工具。在《二十四日》中,她别出心裁地为每一个节气配上一座城市,想写出节气、城市与人的关联,她格外注重的是书与读书的人之间情绪的勾连。 动笔的第一篇是写白露,对应的城市恰是南京。南京距离她的家乡安徽宣城很近,是让安意如念念不忘的城市。 白露时节 在她的笔下,“南京最契秋天,不仅因南京最知名的古称是金陵,与秋之气相和,也因为它所沾染的六朝烟水,朱雀斜晖。” “倘若白露这天要去探一座城,我会动身前往南京。丹枫、白露、银杏、冷霜,秋之声色,这城中皆有,湛然如新。坐在山间茶室里,喝一杯映衬节气的白露茶,据说是习俗……旧时南京茶社遍地,谈心谈事多往茶馆……”这也让安意如回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在夫子庙喝过的茶,尽管当时她并不知道茶的名字。 第二个节气写的是清明,对应的城市是开封。围绕《清明上河图》,写昔日汴梁清明时节的盛况,以及她对开封的城市记忆。之后写了谷雨,落脚在洛阳牡丹花……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她融汇了自己的行旅经历和生活体悟,在一年一岁一日一时一城一人一事中,架构了这本书,全景式展现千百年来融入日常生活的岁时文化精粹。 《人生若只如初见》 人民文学出版社 __03 “节气是时间的经纬、生活的间奏,只有融入日常,方可化作有情味的乐章。”安意如说,她欣然看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把二十四节气跟生活结合在一起,譬如每到樱花盛开的时候,全国各地的赏樱图就出来了,在朋友圈大家分享“我的牡丹开了,我们这儿的玉兰花开了”,也有一种独特的美感。 说到节气与日常的融合,还有一个结合紧密的点是食俗,“特别在江南,你如果对节气有所了解,就会知道原来在菜场看到莼菜上市,看到心爱的春笋、冬笋上市都是有原因的,此时的快乐是复合型的。”二十四节气早已是生活的一部分,你可能不需要去种植,不需要被捆绑在土地上,但可以把我们的眼光放到所有美好的事物上。 “节气其实就是一种仪式感。”只是我们不需要做得那么刻意,可以随心去享受这个仪式感,“爱风景的人可以追寻风花雪月的踪迹,爱美食的人可以典藏四时风物,爱节俗的人可以在节气中找回热闹欢悦。” “春天的时候,如果我在北京的话,会和朋友去大觉寺看玉兰花,在玉兰花下喝茶,然后有茶会,有雅集。在云南的话就赏樱花,一边吃着白族的菜,一边看着眼前的云蒸霞蔚,想着金庸笔下的大理无量山……”她还会买一些花卉、香熏、首饰来应对节气,提醒别人也提醒自己,一年已经过了多少。 于今人而言,节气或许不再是法度,却依然是智慧。在安意如看来,节气可以成为我们审视自身和万物的因缘和桥梁,借由古老的习俗,我们需要追思内心缺失的敏锐和敬畏,找回生命本真的美感和端敬姿态。“在每个节气我会认真地反思,我在这段时间做了什么。它不再是日历上、手机上随便翻翻的日子,当我有了这样一个反思之后,我会知道每一天不管我们努不努力,时间都在过去,不管我们开不开心,四季都会回归,自然规律是我们无法控制的。” 安意如说,节气传承的最大意义对我们现代人而言是对生命的敬畏。不管是对植物、动物、人,我们都得遵循自然的规律去接纳其衰老变化,而不应该是焦虑。 对 话 赋予烟火气 更多的诗意 读品:你觉得冬奥会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为什么会火爆? 安意如:人们对二十四节气的喜欢,是意识到二十四节气鲜活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首先是美感,我们能看到花开,感受诗词传递的节气的美好;还有现在年轻人挺爱养生的,喜欢分享节气的养生习俗;节气还具有仪式感,我的朋友圈里每到节气,大家都会刷屏,二十四节气变成了一种社交货币。冬奥会上看到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是视觉的集大成者,是美感的凝炼,让我们感到时光流转,人类的美好常在。中国人很讲究文化的仪式感,当张艺谋导演把二十四节气呈现在世界面前,从视觉到文化内涵,都打动了中国人的心。借由冬奥会的平台,二十四节气重新变为一个文化热点是必然的。 读品:怎样能让节气更好地融入生活? 安意如:我觉得还是读书。比如,在不同节气的诗里面,你都能找到对应自己情绪的点。我在诗词里读到“且将新火试新茶”,我就会想到春天我要回到江南去喝新的茶,一下子我就跟苏东坡活在了同一个频率里。我举一个例子,有一些东西是存在于我们骨子里的,比如江南人会对秋天的桂花有执念。我在北京最忧伤的是桂花开了但我闻不到桂花香,我就去买桂花味的香薰。每个季节我都生活在我喜欢的香味里,也是复活诗词当中的记忆。我写杭州节俗的时候,会把桂花香薰放在创作的地方,我就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很有桂花香气。 很多人会误解我是一个活得特别诗意的人,我其实是一个活得非常有烟火气的人,只是我不愿放弃心里那点诗意的念想。比如我规划明年要赴一场花约,奔赴美好。烟火气的快乐是,我很开心地说我们现在可以吃腌笃鲜了,可以在云南搞烤肉了,这是烟火气,但我会把烟火气立足于要做这些是因为这个节气应该做这个事儿。我们需要赋予烟火气更多的诗意,而不是仅仅满足口腹之欲。 读品:请给读者推荐一些与二十四节气有关的书籍。 安意如:我推荐大众阅读的是《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这些书,能让我们在阅读当中重回古代的情境当中,真正勾连起我们对节气的兴趣。阅览节令典籍,犹如看儿童的书画,会心生感动。以《东京梦华录》为例,我最感动的部分其实是关于对汴梁城的描写,在孟元老的回忆里面,在汴梁每个节气都有自己的习俗。 比如端午时节,在当时皇家御苑金明池里,御林军比赛划龙舟,老百姓在旁边下注,小摊小贩就在旁边做一些美食。你就会觉得古代人的那种生活其实跟我们现代人比,可能只是少了很多科技的部分,娱乐并不少。实际上我们可能还没有古代人会吃,我看《东京梦华录》,更多时候感觉是在看一本食谱书,每个节气都会列上很多食谱,也会告诉你,在这个节气里面大家有什么样的节俗,比如说宋代人喜欢簪花,不管男女都喜欢在脑门簪上大花。立夏的时候簪石榴花,我一下子想到小时候读《水浒传》里燕青和西门庆都是簪花的。读多了之后,你就会觉得原来真的有很多积淀是在我们灵魂深处的。
安意如 著
宋·孟元老 著
安意如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