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京味”“市民”和“幽默”是老舍作品的重要标签。他的笔下,形形色色的小人物生动而凄凉的人生往往让人感慨民生之多艰。《骆驼祥子》就是这样一部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是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名著导读”单元要求阅读的名著,也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推荐的课外读物,还入选了教育部《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那么,《骆驼祥子》究竟写了什么?阅读《骆驼祥子》应重点把握哪些方面?《骆驼祥子》(语文课推荐阅读丛书)01《骆驼祥子》的创作故事1936年,老舍先生辞去了山东大学的教职,开始全职从事文学创作。创作这部小说前,他已经构思了很久。1936年春天,山东大学的一位朋友在老舍家里闲谈时,提到他在北京用过一个人力车夫,买了车子又因故卖掉,如是三起三落,到末了还是受穷。老舍当即表示这颇可以写一篇小说,朋友于是又给老舍讲了一则传闻,有个车夫被军队抓去,却趁乱逃走,还顺手牵走了三匹骆驼,也算是转祸为福。车夫们的故事深深吸引了老舍,“车夫”“骆驼”“北平”这几个词萦绕在老舍脑海中,挥之不去。于是从春到夏,老舍一直在盘算着把这些故事写成一篇长篇小说。老舍生在北平,长在北平,对北平城再熟悉不过。而人力车夫也是老舍颇为熟悉的一个群体。清末民初,不少满族旗人失去了“铁杆庄稼”,没有谋生的手艺,纷纷当起人力车夫,靠卖力气拉洋车挣饭吃。彼时国家内外矛盾激化,社会病入膏肓,民不聊生,老舍始终心系都市里的“苦人儿”,他的创作也始终关注悲苦的民众,为这些被不公正世道折辱和损害的“小人物”写下一曲曲悲歌。
01
《骆驼祥子》的创作故事
老舍先生在写作
02
“悲催”小人物的“三起三落”
电影《骆驼祥子》海报
03
探寻悲剧的原因
04
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
05
以串珠式结构展开故事叙述
06
“活的”语言
老舍纪念馆
点书影进入京东购买本书
点此进入当当购买本书
《骆驼祥子》(语文课推荐阅读丛书)
鲁迅 著
《西游记》(语文课推荐阅读丛书)
[明]吴承恩 著
《水浒传》(语文课推荐阅读丛书)
[明]施耐庵、罗贯中 著
程翔 注解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