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条马路出发,可以看到什么样的历史?如果说“进村找庙,进庙找碑”是解读乡村历史的秘诀,那么阅读街区建筑或许是进入城市历史的钥匙。近年来,上海兴起了一股City Walk风,市民漫步梧桐道的同时也能对上海往事略知一二。不过,既有的城市行走更像是集邮式打卡,每条路挑选几幢“重要”建筑,走马观花,参与者难以对具体空间的历史产生较为综合立体的感知。因此,《永嘉路》的出版可谓适得其时。本书以徐汇区永嘉路三十余幢(组)文物建筑为叙述对象,自东往西,娓娓道来。读过一遍,新村旧居,如在目前,仿佛亲历这条路上的百年光阴。
永嘉路原名西爱咸斯路,为东西向道路,始辟于1920年,1943年改作今名。据牟振宇等人的研究可知,1920年代以前,永嘉路所处的亚尔培路(今陕西南路)以西地区还延续着传统的河浜圩田体系。宝昌路(今淮海中路)的开辟、有轨电车的开通推动了这一区域的城市化。1925年,随着贝当路(今衡山路)的开辟,区域内建成区逐渐拓展。1930年时,拉都路(今襄阳南路)以西的永嘉路地块已经全部实现了供水、供气与排水。本书所记录的文保建筑均为住宅,大多修筑于1930年后,是街区开发成熟后的产物。城市化是本书故事展开时隐而不显的重要背景,也正因城市化,建筑与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联结逻辑发生了改变。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