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欢迎光临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登录
注册
高级搜索
古籍整理
|
学术著作
|
大众普及
|
教育读物
图书
图书
图书资讯
书局快讯
中华书评
下载专区
书讯
局史
动态
荣誉
图书总目
新书
重点
古逸英华
期刊
丛书套书
馆配
天猫
京东
渠道
灿然书屋
伯鸿讲堂
读者开放日
伯鸿书香奖
宋云彬基金
籍合网
古联公司
版权
微博
服务
反盗版
教育培训
当前位置 > 媒体报道详细页
儿时的放学回家路
评论人:北京青年报
2020-01-15 15:37:05
分享
收藏
0
点赞
评论内容:
书名:
《二条十年(1955-1964)》
作者:赵珩 出品:中华书局2019年8月
1956年春与祖母、母亲在中山公园
清末民初时,在隆福寺街上有二十几家书店,但到了50年代末,陆陆续续都公私合营并入了中国书店,只剩下了一家,叫“修绠堂”,我估计也是公私合营后保留了原有的招牌,大概已由中国书店代为经管。
修绠堂在隆福寺街的东口路南,店门口有着五六阶的高台阶,店内约有六七十平米大小,书卷气甚浓。修绠堂内专营的都是传统的线装书,四壁书架上满是摞起来的函套书籍,按照中国传统的古籍分类法,以经史子集四大部分类。
我对修绠堂的印象很深,因为父亲曾带我去过多次。我那时很好奇,不懂什么叫经史子集。不过,虽然看不懂这些书,却喜欢店里的气氛,总爱去店内转转,看看什么书属于经部,什么书属于史部或是子部,日子一长,竟也能知晓各种古籍与四大部的归属分类。
五六十年代的线装书店很少有人光顾,店里十分冷清,一到了下午,两三个店员要么闲得犯困,要么用鸡毛掸子掸着架子上的灰尘。我喜欢到那里转悠,几个中年老成的店员也都认得我,有什么不懂的总会问问他们,他们也一点不烦,耐心地给我讲。我的许多目录学的基础知识便与修绠堂有着关系。
隆福寺街上有两家非常有名的小饭馆。其中一家叫“白魁”,是老北京比较有名的清真馆子之一,烧羊肉堪称京城一绝,与老北京东来顺的涮羊肉、“烤肉季”的烤羊肉、月盛斋的酱羊肉,并称老北京羊肉四大家。
而在“白魁”老字号的东侧不远,蟾宫电影院的对面,还有一家小馆子叫“灶温”。此店不大,严格说只能算是个小饭铺,但在老北京颇有名气。“灶温”的含义是灶不熄火,也不打烊,随来随吃,灶总是温着的。据传民国初期开始征收营业税,查到“灶温”这儿,才发现这店从明崇祯年间就在此了。若这事是真的,那它算是北京城里历史极悠久的“老字号”了。
“灶温”只卖面条和烙饼之类,最有名的是“小碗干炸”,即一小碗手擀的白皮面,配一份干炸的肉丁酱,酱上面汪着一层油。盛酱的碗很小,但足够食客拌就那一碗白皮面了。“灶温”里也卖各种家常烙饼,他家烙的“一窝丝”尤其出名。“灶温”的“一窝丝”是将面条抻得很细,能赶上如今机制的龙须面那般,再烙成饼状,上手一抖落,便成了一窝丝,入口酥脆,香极了。
“灶温”的抻面也很出名,旧时的食客常常在“灶温”借个小碗,到隔壁的“白魁”切上一份烧羊肉,浇上烧羊肉汤,再回到“灶温”叫上一份儿“一窝丝”,或是一碗“小碗干炸”,便是绝美的一顿饭食。“白魁”的食品可以拿到“灶温”吃,但是“灶温”的食品是绝对不能拿到“白魁”去吃的,因为“白魁”是教门清真。“灶温”后来也渐渐开始做几个简单的小菜,例如熘肉片、摊黄菜(就是炒鸡蛋,过去老北京不兴说炒鸡蛋,只称“摊黄菜”)等,但是主营一直是面食。
隆福寺街上经常有挑担子往来的各种小贩,或是各类手艺人,如捏面人的、吹糖人的、锔锅锔碗的、打掌钉鞋的等等。还不时会有耍耗子的,即一只只训练过的小耗子在笼内出出入入,按照主人的指令,叼着一些事先准备好的小道具,或是在准备好的小软梯上上下爬着,很是听话。到了冬天,卖糖葫芦的、卖瓜子的、卖烤白薯的、卖糖炒栗子的都会聚集在几家电影院的门前兜揽生意。至于今天人们常常提起的“丰年灌肠店”,开张其实很晚了,大约是在60年代的中期,位置即在原来修绠堂的旁边。
隆福寺把口有一家黄颜色的两层小楼,这就是“德一茶庄”,在北京算不得了不起的大茶庄。就算在东四地区,最有名的茶庄也要数“汪元昌茶庄”,但是它在1956年公私合营后就歇业了。因此后来但凡是住在东四附近的人,大多去德一茶庄买茶叶。德一的楼上是库房和包装茶叶的地方。不久前,一位懂茶道的年轻朋友拿来一只装茶叶的旧铁桶,说是德一字号,虽然很旧了,但是上面还有德一的地址电话,真是很难得了。德一的店堂只在楼下,店门是斜开的,面对着东南,十分特殊。什么时候看到德一了,隆福寺东街也就算是走到头了。
有时放学回家,我也会顺便到二条胡同对过的“曹记书局”去盘桓一阵。它就在东四北大街的西侧,是一家私营的小书店,我一直记得。我对这个小书店的感情很深,是儿时记忆中有数的几处难以忘怀的地方。这家“曹记书局”的店主是父女两个,山西人,讲一口浓重的山西话。父亲是个秃顶矮墩墩的胖老头,女儿是一个梳着大辫子的女青年,大长脸上还有几粒麻子。父女俩永远都在店中打理生意。店里也卖各类新书,但主要经营小人书,既可以出售,也可以当下坐着租着看,看一本只要一分钱。租回家看也行,但是要收押金,而且是二分钱看一本。书店里有好几条大长凳——其实就是两头垫着砖块儿,中间架着一条木制的大横板,能坐十几二十个孩子。墙上贴着小人书的封面,孩子们可以根据封面选择要租的小人书。
在店里租小人书看,其实很划算。毕竟三五毛钱的押金,看十本不过才两毛钱。如果自己买,对于当时一般家庭的孩子来说,是件比较奢侈的事情。于是常有孩子们结伴,一块儿去店里看书,每人花上一分钱租一本,看完后,再偷摸着互相交换着看,因为店里规定,租看过程中是禁止交换的。但实际上父女俩无暇顾及,因此也就屡禁不止,这条规定成了一纸空文。
我那时家境尚好,家人总会给我在店里买些书,而不让我坐在那里租书看,理由是空气不好,大家传来传去地看也不卫生。但是我仍然觉得和其他孩子一起坐在那里看更有味道。那些连环画都画得很好,其中有外国的童话故事书,也有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历史故事,如《东郭先生》、《孔融让梨》以及《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封神演义》、《红楼梦》等。开本大都是些小长方本,也有一些方形本的,多是彩色印刷。像刘旦宅的《武松打虎》、王叔晖的《西厢记》,应该说都是当时连环画的精品。
直到现在我还收藏着一套一版一印的《红楼梦》小人书,十八本一套。只是经历岁月,如今这套《红楼梦》连环画的品相已不太好了。后来我也学着“曹记书局”的办法,给这套小人书的封面加上了一层牛皮纸的书皮。而我原来那套一版一印的全套六十本的《三国演义》连环画,早已不存了。这套《三国演义》连环画虽有六十本之多,却不是一次发行的,第一本出版的是其中的《小霸王孙策》,后来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才买齐全套的。
我儿时的这段放学回家路,其实最多也只有二十多分钟的路程,因为在隆福寺这块热闹地方的盘桓,最终到家常常需要一个多钟头,这样的日子大约从二年级一直延续到我小学五六年级。
赵珩,1948年生于北京。原北京燕山出版社总编辑、编审。多年来从事文化史、北京史、戏曲史的研究,著有《老饕漫笔》、《彀外谭屑》等。
《二条十年(1955—1964)》是赵珩先生的最新作品,作者追忆自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居住在东四二条的十年生活,为那个时代的北京留影和画图,虽然写的是一地一城,却折射出那个时代普遍发生的历史变迁。
二条十年(1955—19...
发布时间:2019-08-01
作者: 赵珩著
ISBN号:9787101139679
价格:
¥56.00
©2002-2027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12931号
www.zhbc.com.cn zhbc@zhbc.com.cn
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 邮编: 100073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
游客评论
用户昵称:
邮箱地址:
手机号:
验证码:
看不清楚?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