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1日上午10时,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会上通报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数据显示,我国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无论你的钱袋子是否充盈,无论你是否准备好,无论你现在是否健康,有一个问题就像一个巨人岿然矗立在你面前虎视眈眈地注视着你:你要如何养老?
我们该如何延缓衰老,老得优雅、有尊严?
网上那些夏天多吃苦味才健康的“养生知识”靠谱吗?
吃保健品有用吗?
这本清代曹庭栋的《老老恒言》对此都有明确的回答和详细的分析。
可是自幼体弱多病的曹庭栋却享寿86岁,并且撰述丰富,除了五卷《老老恒言》外,还有《宋百家诗存》二十八卷、《昏礼通考》二十四卷等等,这些撰述都记载在《清史列传》中。
《老老恒言》写于曹庭栋75岁时,可以说是他一生养生实践经验的总结。“老老”一词来源于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也就是由孝敬自己家里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孝敬别人家里的长辈。因此,周作人称这本书可以作为“六十岁寿礼”,自用、送礼两相宜。
如何延缓衰老,老得优雅、有尊严?
曹庭栋在自序中引用宋代诗人张耒的话说:“大抵养生求安乐,亦无深远难知之事,不过起居寝食之间尔。” 因此《老老恒言》全书紧紧围绕着人的衣食住行、饮食起居来谈养老。在日常生活起居方面,谈到安寝 、晨兴、盥洗、 饮食、 食物、 散步、昼卧、 夜坐、燕居、 省心、见客、 出门、 防疾、 慎药、 消遣、导引等情境下的应对方式;对居处备用之物,如:书室、 书几、坐榻、 杖、衣、 帽、 带、 袜、 鞋、 杂器、 卧房、 床、帐、 枕、席、被、 褥、 便器等的选用甚至制作都有详细介绍。
《老老恒言》开篇就谈睡眠问题——安寝,此外还有谈午睡的“昼卧”,晚上睡不着或睡前的“夜坐”,早晨起床的“晨兴”等等。对睡眠时到底应该左侧卧还是右侧卧,睡眠时头应该朝哪个方向,饭后是否可以马上睡觉,睡前是否可以卧谈等等都有分析,尤其是还介绍了他自己入睡的秘诀——“操纵”二法。特别强调睡觉时要穿兜肚,还对兜肚和保护身体免受寒凉的各式睡衣的制作方式进行了详细介绍。
[宋]佚名 《槐荫消夏图》(局部)
睡眠几乎占据人生三分之一的时间,从某种意义上说,睡眠质量决定着人的生活质量,所谓“一觉闲眠百病消”。尤其是现代人深受睡眠障碍的困扰,睡眠障碍已经成为临床医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读一读《老老恒言》也许会有意外的收获。
此外,怎样喝茶才健康?如何饮酒不伤身?卧室门的大小有什么讲究?洗脸是用热水好还是冷水好?《老老恒言》中介绍的每种内容似乎都是细节,但正如老子所说:“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正是这些一点一滴的生活细节的讲究,让我们远离疾病,葆有健康的身体,减缓了我们衰老的步伐,并养成一种优雅的生活方式,让我们迎着夕阳看到生活的绚烂多彩。
夏天多吃苦味才健康吗?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7期《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20日,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量达到9.89亿,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了70%。网上各种各样的养生知识让人目不暇接,每个节气来临之际,都会有节气饮食推荐,有人说夏天要多吃苦味才健康,又有人说夏天多吃辛辣才有益,我们到底应该信谁的?
其实《老老恒言》的曹庭栋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但他都做出了合理的分析判断:
《礼记·内则》中说:“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这是从多吃与四季相应的食物来补养人体正气的角度说的。
《千金方》作者孙思邈说:“春少酸增甘,夏少苦增辛,秋少辛增酸,冬少咸增苦,四季少甘增咸。”——这是为了辅助人体五脏显露的衰弱之气做出的五味选择。
《抱朴子》作者葛洪说:“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咸多伤心,甘多伤肾。”——五味克伐五脏虽然不会让人马上察觉到,但过犹不及的“大道”一直潜藏在平常的生活现象背后。
《六砚斋三笔》作者李日华说:养生要用意志力强忍着十天半月不大便以免泄气,因为这种气是谷神所生,留着使人体真气得其协助才能日益健壮。——其实频繁排泄固然泄气,但强忍着会导致大肠火郁,形成气痔等疾病。
对这些似乎矛盾的说法,甚至标新立异的养生方法,《老老恒言》从言说语境、医学原理或道法自然的平常心出发,做出了令人信服也符合实际的解说。
《老老恒言》对很多似是而非的说法都做出了辨证分析,如养生家每每引《黄帝内经》为据说:春天应该晚睡早起,逆之则伤肝。以四季的不同而决定作息,大的原则是没有问题的(参见卷一晨兴),但《老老恒言》辨析道:如果疲倦时想要睡觉而不允许睡,睡醒后想要起床却不能起,勉强遵循这样的规律,反而会产生更多的不适。
不薄古也不泥古,始终从常识出发,以平实、简易为本,这种养生原则告诉我们:养生之道贵在顺其自然,不可丝毫刻意造作,懂得了这一点,养生的道理就明白大半了,面对林林总总的说法就不会失去主见和判断力。
曾有国家卫生部的专家指出:一个人一生中在健康方面的投入,大约80%花在了临死前一个月的治疗上。针对这种情况,治未病,注重平时的养生保健已经成为了全社会的共识。
因为病从口入是常识,于是就有了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的奢望,也有了吃各种保健品延年益寿的幻想,吃保健品是养生的最佳选择吗?
《老老恒言》特辟一节说“慎药”。对术家推崇的延年丹药直言不讳地批评“服之不但无验,必得暴疾”。对当时不论什么病一定要用人参的弊病,也理性分析:人参不过是一味药而已,并不是吃了就能生还,不吃就死亡。除非审查病机准确,必须用人参,否则能不用就不用,因为“不服药为中医”——病人不随便服药相当于中等水平的医生。
可是历代《本草》所记载的药品,常常说“服之延年,服之长生”,这是怎么回事呢?
《老老恒言》回答:
“不过极言其效而已”——这不过是极大地夸张它的疗效而已。
“以方药治未病,不若以起居饮食调摄于未病”——用方药预防疾病,不如从饮食起居入手,在没有生病的时候保养。
“古人养老调脾之法,服食即当药饵”——古人养老调理脾胃的方法,饮食即当做药物。
在补益人的各种饮食中,《老老恒言》最推崇粥,用一卷的内容列粥谱一百种,细致入微地从择米、择水、火候、食候谈粥的熬制。对粥上、中、下三品的分类,不论其调养治病功效强弱,而是以气味轻清、香美适口为标准。例如列入上品的莲子粥、薏米粥、扁豆粥,列入中品的山药粥、赤小豆粥,列入下品的菠菜粥、羊肉粥等等也是如今餐桌上的寻常饮食。读过《老老恒言》对这些粥的解说,再吃到这些粥时,会不会吃出不一样的味道?
读《老老恒言》,就像跟一位通达、睿智又幽默的老人聊天,我们看到的是老人船后的波纹,美丽如画,而老人寻常的话语调整着我们观看这个世界的视角。翻开这本书,你会发现自己就是那个为取一滴水却遇见江河的幸运儿。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