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欢迎光临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登录
注册
高级搜索
古籍整理
|
学术著作
|
大众普及
|
教育读物
图书
图书
图书资讯
书局快讯
中华书评
下载专区
书讯
局史
动态
荣誉
图书总目
新书
重点
古逸英华
期刊
丛书套书
馆配
天猫
京东
渠道
灿然书屋
伯鸿讲堂
读者开放日
伯鸿书香奖
宋云彬基金
籍合网
古联公司
版权
微博
服务
反盗版
教育培训
当前位置 >
中华书评
>
详细页
弹到梅花月满琴
评论人:2021年07月09日 星期五 北京青年报
2021-07-13 14:09:30
分享
收藏
0
点赞
评论内容:
沉浸在翻检与著述快乐中的晚年查阜西 (约一九七五年之前)
张充和在昆明云龙庵
主题:《往事分明在,琴笛高楼——查阜西与张充和》新书发布会
时间:2021年6月19日下午
地点:三联韬奋书店·美术馆店
嘉宾:沈龙朱 沈从文先生长子
孙贵生 查阜西先生弟子
陈长林 查阜西先生弟子(场外嘉宾,录音发言)
闫世宜 查阜西先生外孙女
赵 珩 著名文化学者
扬之水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
严晓星 本书作者
主持:梁 彦 中华书局编辑
云南大榕树下的古琴演奏会
主持人:中华书局出过很多古琴书,从大部头的《琴曲集成》到小本的严晓星的《近世古琴逸话》,还有《操缦琐记》等等。这本《往事分明在,琴笛高楼——查阜西与张充和》是严晓星的最新力作。
6月18日,是张充和先生逝世六周年纪念。这里(三联韬奋书店美术馆店),离查阜西先生的南锣鼓巷故居旧址很近。今天莅临现场的各位嘉宾,从老先生到我们年轻的一代,都是为了回顾查阜西和张充和这两位先生的深情高谊。
沈龙朱:张充和是我的四姨。张家四姐妹里面她最小,但文化素养反而是最高的,我们很佩服她。她跟我们在云南一起住过很长时间,后来在北京、苏州也待过。查阜西先生我叫他查伯伯,我见到他的时候还很小,那是抗日战争时,住在云南昆明北门街一个大院。当时很多逃难的文化人都住在里头,像杨振声、杨荫浏。我第一次见到弹古琴就是在那儿。
四姨非常喜欢各种音乐方面的东西,她当时看到云南的“阿细跳月”大琴,一个大鼓一样的琴,弹得咚咚咚,很喜欢,就在大鼓琴跟前拍了一个照片,她坐在地上,我站在琴后头,我人还不到琴的一半那么高。实际上那个时候她已经开始跟查伯伯学习古琴了,我是从这本书上才知道的。
后来,日本人轰炸得很厉害,我们就逃到乡下去,住到昆明南面一点叫呈贡的县城里面。当时有两个重要的地方文化人比较集中,一个是古城乡的魁阁,这是当年潘光旦他们社会学研究所所在的地方;另外就是杨家大院。这是一个地主的大院,最北边是很长一溜房子,两层,楼上是粮仓,楼下只有一个小门进去,里面一个大院子,可以扬场,过节的时候可以用来表演;接着是两米多高的一个台阶,上面两层楼,后面是一通条分成两个小院子,等于三个院子合成一个大院子。这个地方当年杨荫浏、查阜西他们都待过,我真正见到他们搞古琴,就是在这个地方。
当年我是小孩子,听古琴觉得怎么那么难听,但对这件事记忆是非常清楚的。这批文化人对中国老的文化是非常珍惜的,在呈贡他们还举行过一次室外的演奏,在一个赶场的地方叫做龙翔寺往外去一点的大榕树下面,他们连吹带弹带唱演出过,也不是正式演出,就是自己去娱乐一下。我们小孩尽管不喜欢,还是要跟着跑,跟着看热闹。后来在苏州,我见过在苏州瑞光塔旁边的查伯伯家,也是室外,大家连唱带抚琴。我们不懂,但是觉得很有兴趣。
夜以继日整理琴学古籍
孙贵生:查先生的活动与交往是很广泛的,他首要的任务和工作,一个是传授古琴,一个是整理琴学古籍,整理古籍可以说是穷尽一生。早年旅美的时候,他拍回很多流失在外的琴谱。他用135规格的底片拍了足足一箱子,箱子里面分三层,每一层里面都有一个放135胶卷的空格。他拿出来给我看,说“这就是我在海外拍的国内没有的琴谱”。
他后来就致力于《琴曲集成》的整理。这个工作开展得很早,我1957年和他学琴之前他就开始了。他有两个书房:一个是临街靠西侧的书房,那是教我们弹琴的地方;一个是沿马路向东的,那是他的工作室,经常是夜以继日地搞整理工作。他的稿子堆满了床,堆满了四处。
我去得时间久了,也就比较随便,有时候在西边琴房,有时候也到他的内书房去学琴。这两个地方稿纸都非常多,一沓一沓的,他说:“这就是我整理的《琴曲集成》的底稿。”我问他:“您什么时候写?”他说:“你走了我就写。”我上课基本上是晚上8点,最多上一小时,剩下来的时间就是天南海北地聊,有关历史的,有关文人之间相聚状况的,最多的是有关琴理、音乐史这些方面,一直要聊到12点。我每次去都聊到这么晚,我走了以后他再回书房去工作。那个地方有一张床,他工作到深夜,疲累了就在那儿休息。
我在那儿上课是不受时间限制的,也没有定哪一天。如果他有空我有空,我们俩一联系我就去了。有时候一个礼拜去三四趟,也有半个月不去的。他对我这样的教导与影响,持续了很长时间。“文革”当中就断了往来,因为彼此不方便了,这确实是很遗憾的事。受教于查先生的不止我一个,还有其他同学。对我们这些出身于音乐团体的人去跟他学琴,他都很高兴,为什么?他省了很多事,乐理不用讲,节奏拍子不用讲,只给我们介绍古琴曲子的来历、历史以及它的情绪、出于什么版本。
他教琴有一个特点,先让你自己弹,看着谱子或者凭你自己的记忆先弹,弹完以后他给你演示,不对的按照他的纠正,然后你再弹,最多不超过三遍。那个年代学习条件跟现在没办法比,是很艰苦的。没有录音机,什么都没有,只能靠脑子记,靠眼睛看。
天下琴人是一家
孙贵生:查先生还有一个高论,就是“传曲不传法”。乍一听,这个老先生怎么公开表现他的保守,有心得怎么不传给我?后来我自己教琴的时候知道了,这个法很难传。什么道理?法本无法,遵从的人多了就是法。再说这个法是人为形成的,你有你的观点,他有他的心得,哪能说我教你的法就是绝对准确的?很多方面是不好讲的,所以他才说“传曲不传法”。实际上“法”本身就在曲子当中,只要你深刻理解了这首曲子,“法”就在其中。
还有一个,他希望我可以全面继承他所致力的工作。第一他想让我跟他学琴歌,我说我嗓子不行。查先生的琴歌是很独特的,可惜已经失传。现在人唱琴歌就像唱歌一样,要不就像唱昆曲,要不就像唱京剧,要不就像唱民歌,总之离不开歌。但是琴曲的琴歌以吟诵为主,似歌非歌,似诵非诵,有些像曲中的白,是很丰富的。我当时没有跟他学这个,到现在深感遗憾。再有一个,他要我学修琴,我说我没有时间,整天在录音棚里面。他说那就学打谱,我说打谱不行,我刚学,哪能有这个资格打谱。后来我打谱也是得到了他的启发和鼓励。
查先生很热衷实际的演出工作,学生的演出他都很关心。1961年我们沿京沪线演出,他讲你这个琴不行,明朝的琴太差了。他说,你告诉我你们的日程,什么时间在哪儿。结果我们到了上海,当天张子谦、沈仲章,还有一位琴家,就把他们的琴拿到我手上,说是查先生说的,让你演出用。他还说,古琴要是没有音响,成功不了,观众听不见。他又让人带了他们当地的音响设备到我们团上帮我们组装。第一场演出非常成功,大家都大出意外。
总之,从上海一直到天津,一路上演出前都有当地的琴家送琴到我们手上。我问,你们都怎么知道的?“查先生早给我们来信了,让我们帮你们干好一切。”“查先生说,你们是第一次专业弹琴的人对观众演出,只许成功。”他对公益事业,对别人的事业、别人的工作,只要跟古琴有关的,都很投入,可以说是尽自己百分之百的努力去帮别人把事情办好。
像查先生这样对琴的执着,以及对资料的整理,可以说是鞠躬尽瘁。他付出这样的辛劳,又花了这么多的精力帮助别人,都是为了古琴这门艺术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当时有一句话我听到现在都没忘——“天下琴人是一家”,不分彼此,全国的琴家你找谁都肯帮忙,不像现在。
梅花的精神一直在外公心中
闫世宜:查阜西是我外公,可惜他在世的时候我还比较小,他的事情我了解得不是很全面,对琴学也知之甚少。外公最初是住在南锣鼓巷那块儿。那时候我学龄前,对他练琴的琴房还是有印象。北方的房子分南屋、北屋,我们基本上住在北屋,他们练琴什么的都在南屋,那地方我们平常是不去的。外公他们在那边练琴什么的,这边要吃饭了,就让我拿着一个小喇叭在台阶上站着喊:“爷爷吃饭了!”一般都在家里叫爷爷奶奶。这样去喊,他们才过来吃饭。
我还记得南锣鼓巷的院子里面种了一些紫藤、丁香还有海棠,应该是外公最喜欢的几种花,有时候也能看到他自己在那里打理。后面由于一些原因,我们从南锣鼓巷搬到了蒋宅口附近的单元房,小了很多。我比较年幼,没有什么感受,但我后来想,他曾经有过那么多的资料,有专门的琴房,经常高朋满座的,从那样一个地方搬到一个小小的单元房里面,心里面应该是比较有失落感吧,但是他从来没有让我们感受到这些,好像没有对谁说起过,抱怨什么的从来都没有。
他仍然在他的房间里摆弄那些我们看不懂的书。房间里有一张琴桌,他有时候就会在那儿弹琴。无论什么样的朋友来,他都非常热情地跟人家聊各种事情。外公还会电工和木工,家里很多电器的连线、布线都是他自己动手做。像我们小时候坐的小椅子都是他亲手做的,而且做得非常精细。那会儿他已经有锯、锤子等全套木工工具。还有照相,我是从书里第一次知道他曾经想以经营照相馆为职业。原来只知道在家里他很喜欢照相,比如叫我和哥哥去照相,还要非常仔细地摆位置什么的。通过看这部书,对外公才有了更多更丰富的了解。
刚才沈先生也提及,刚一听到这个琴声,好像不是能马上接受。我也有同感。我在家里肯定能够经常听到琴声的,而且很多弹琴的朋友来嘛,也一起弹,我可能完全没有这方面的细胞。但是长时间的耳濡目染,我记下了一曲《梅花三弄》,这个曲调不知道怎么回事记在了心里,我想可能梅花的这种精神也一直在外公的心中吧。
陈长林(场外嘉宾,录音发言):1981年,我作为中国科学院派往丹佛大学的访问学者出访美国。年底丹佛市举行中国节,我去演奏了古琴《流水》《阳关三叠》,美国的广播电台也广播了。这个中国节还请了张充和老师从耶鲁大学过来演出。演出完以后,张充和老师约我见面,可能觉得我比较特殊,怎么这么远从中国带着古琴来。她通过一个朋友王定一叫我录音,我录了11个曲子。张充和老师喜欢丝弦,把自己珍藏的还没用过的丝弦给我录音用。录好以后,我把录音的原版给了她,另外复制了一个磁带自己保留。张充和老师很高兴,就说要把丝弦送给我。
我早就知道,张充和跟德国汉学家傅汉思结婚时,我的老师查阜西送给她一张很好的古琴,名叫“寒泉”。但我不知道另外还送了琴弦。我说,这个琴弦我不能收,太珍贵了,是查老师送给您的。张充和好像有点儿不太高兴,说:“周文中我都不送的。”周文中是美中协会的负责人,也是音乐家,会弹琴,把管平湖老师的《流水》送上太空就是他出的主意。
我从美国回来以后,中间通过几封信。她对我的录音还是非常满意的,尤其喜欢《潇湘水云》和《春江花月夜》,还送给古筝专家陈蕾士,做了很多宣传。前几年,严晓星告诉我张充和病得很厉害,我就对严晓星说,当时送给我那个琴弦,我是客气不能收,但是这副琴弦还是很珍贵的,假如她的后人不弹琴,要把琴弦保留住。但是严晓星问当时在她旁边负责的人,就是不知道,也找不到这副琴弦了。
严晓星:这副丝弦现在在北京,张充和先生送给了孙贵生先生的一位弟子。
干戈未损好春光
严晓星:查阜西先生最开始念的是海军学校,英语非常棒,站在海船上一点都不晕船。他曾经参加孙中山的空军建设,还是中国民航事业的创始人之一,国民政府第一份民航事业计划书就是他写的。查阜西先生非常潦倒的时候,曾经在上海徐家汇地区(那时候还是农村)养鸡养鸭,但他养什么死什么。后来没有办法开始以卖文为生,在著名的《东方杂志》上面发表文章,慢慢走到文化界,尽管后来还是和军事、政治有一些关系。
查阜西先生早年有一本日记,抗战前一直放在苏州。抗战爆发后,查阜西先生没来得及回家,转移航空公司的器材直接从西安飞到昆明了。抗战以后回到家,家里东西都没有了。到了五十年代,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有人到苏州地区去搜集音乐书籍,买到一本书叫《黄钟录》。回去发现这不是一本音乐书,而是查阜西先生早年的日记,就送还给了查先生。这里面最重要的几句话,大意是说,我将来要集诸家琴谱汇为一说。那时候他才十几岁。
我们每个人十几岁的时候都是有理想的,但很少有人能够把理想坚持下去。查阜西先生坚持一生,最后实现了这个理想——他是中国传统琴学的总结者,也是现代琴学的奠基者。他一生非常艰苦、很不容易,但我认为是非常圆满的一生。这是让我特别感动的。
在古琴界,查阜西的名字如雷贯耳,但是大多数读者可能还是更了解张充和。如果有人问我,查阜西是什么样的人?我会说,如果你了解胡适在中国现代文化界中的地位,你就可以知道查阜西先生在中国现代古琴史上的地位——他在哪里,中国古琴史的主轴就在哪里。他在上海,中国古琴史的主轴就在上海;他在北京,中国古琴史的主轴就在北京。只要了解他的一生,就基本掌握了现代古琴史的枢纽。
接下来通过几张图片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这本书,并谈谈我最大的感受。
这张照片可能大家都非常熟悉,几乎所有关于张充和的书都会用到。这张照片是在杨家大院拍的,张充和先生把这个地方叫做云龙庵。我现在非常怀疑这张照片就是查阜西先生拍的。因为当时的龙街上,只有查先生有相机。
这是宋琴“寒泉”。熟悉书法的朋友一看就知道琴名集自黄庭坚的《松风阁帖》。黄庭坚是江西修水人,查阜西先生也是修水人,查阜西先生选《松风阁帖》刻在自己的琴上,我认为是表达了对家乡的感情。
我最想说的这张照片非常简单,一看就知道是查阜西先生晚年在看书、从事著述。这张照片让我特别感动,因为我们知道查阜西先生是一个饱经风霜的人,一生波澜壮阔,如果拍电视剧可以拍得惊心动魄。但是你们看,他这时候沉浸在自己喜欢的事情里面,一点痛苦的感觉都没有,非常开心。我觉得这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只要有自己非常喜爱的东西,我们就能够坚持,能够挺过很多困难。我引用张充和的一句词“干戈未损好春光”,写于抗战结束以后,她说战火没有损坏春光一点点。正因为内心有这样的爱,所以这样的人永远打不倒。这是我发自内心的感受。
一种得到的欢喜
赵珩:我对于古琴和琴学可以说完全是门外汉,但是这么多年我知道晓星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资料收集和学术研究。我想关于古琴研究大体上可以分三个方面:第一个是对古琴本身这个物质的研究,属文物研究;第二个是对于琴曲也就是琴的音乐方面的研究,孙贵生先生是这方面的大家;第三个方面,我想叫做琴人琴事的研究,围绕古琴、古琴学、古琴演奏发展的人和事。晓星正是在第三类上做了很多很多的工作。
我有幸见过一两次查先生。印象最深的,是1956年阴历七月初,已经天气转凉,在北海。当时北海可以说是两个方面的中心,一个是绘画,画舫斋那儿;还有一个,包括古琴在内的很多活动也在北海。1956年他们在北海的那次琴会,我印象中他们这些弹琴的人好像是从琼华岛上的漪澜堂、道宁斋那儿上船,在北海转了好几圈,弹了很多古琴曲,水映琴音,夏至以后天一天天短了,太阳渐渐隐去,是非常美的。
他们登岸是在北岸,有的人在岸上,没有上船,比如说张伯驹先生,好像还有个矮个子,是不是叶恭绰先生不敢断言,但是张伯驹先生在。这些人住得离那儿都不远——查阜西先生住在南锣鼓巷,雪斋溥伒先生住在无量大人胡同,张伯驹住在后海,所以北海为一个中心。
关于查先生,我没有资格谈,但这次水面上的琴会给我留下非常深的印象,至今在脑子里挥之不去。
关于这本书我想多说几句,整本书是围绕着一张琴、三阕《八声甘州》写的。由此我想到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今天如何揣度前人的生活方式、思想情趣、人际交往。这本书做了一个很好的工作。晓星汇集了很多资料,但是没有任何臆断,这恰恰是很多书做不到的。中国这一百年变化是非常大的,我们今天经常拿现在的态度、现在的认识去臆断或评论前人,我想没有这个资格。晓星这本书实际上是让资料自己说话,非常严谨,这是这本书非常好的地方,也是做学问应该采取的一种正确的态度。
这本书的设计应该说是别开生面。后面附了张充和先生手录的《长生殿·弹词》一折,原来是一个手卷,做成经折装的册页,非常好,两本书配起来以后非常文雅,相得益彰。看这本册页也是见字如人,好像回到了另一个时代。我们常常讲“君子之交淡如水”,这是中国人从修养中悟出来的,实际上是非常深、非常浓厚的一种交往,不是那么外在和表露。
扬之水:晓星给我发过一个短信,问我看这书有什么感觉。我说就觉得这个书写得好,但我说不出怎么好。后来严晓星说了两个字,“人好”。我也觉得真的是人好,他讲的是好人的故事,由好人来讲了这个好人的故事。
我跟严晓星认识二十多年了,在我做完《诗经名物新证》的时候,他曾让我去研究古琴,而且给我寄了有一尺多高的各种资料,琴谱,还有关于怎么做琴的。他说古琴怎么怎么有意思,要让我去研究,甚至引诱我去买琴学琴。但我比较有自知之明,我实在不懂琴,曾经想入门的,一看太难了。我说我做不了这个事。结果他自己做下来了,而且做得非常好。我眼看着他一点一点做起来。
作为完全的门外汉,我是欣赏这个琴的境界,欣赏这个人,也欣赏他这个人周围的这些氛围。我对古琴和刚才赵先生说的琴事,是有一种得到的欢喜,读这本书也是有一种得到的欢喜。我欣赏不了琴曲本身,可是我能够知道这里面的这些好处。现在好像都喜欢说“最后的”什么什么人,我觉得这句话其实是不合适的。任何时代都有好人,都有好人用不同的方式追求雅,我们不必去效法,也没办法追随,但是我们可以在对好人的欣羡中活出我们自己。我想,大概很多读者也能够跟我一样,从这本书里面得到欢喜。
整理/雨驿
往事分明在,琴笛高楼——...
发布时间:2021-06-10
作者: 严晓星著
ISBN号:9787101147810
价格:
¥158.00
©2002-2027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12931号
www.zhbc.com.cn zhbc@zhbc.com.cn
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 邮编: 100073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
游客评论
用户昵称:
邮箱地址:
手机号:
验证码:
看不清楚?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