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欢迎光临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登录
注册
高级搜索
古籍整理
|
学术著作
|
大众普及
|
教育读物
图书
图书
图书资讯
书局快讯
中华书评
下载专区
书讯
局史
动态
荣誉
图书总目
新书
重点
古逸英华
期刊
丛书套书
馆配
天猫
京东
渠道
灿然书屋
伯鸿讲堂
读者开放日
伯鸿书香奖
宋云彬基金
籍合网
古联公司
版权
微博
服务
反盗版
教育培训
当前位置 > 媒体报道详细页
《乡土中国》读不下去?高中生朋友们,注解本来也
评论人:中华书局1912微信公众号
2020-05-15 00:09:18
分享
收藏
0
点赞
评论内容:
2019年秋季开始,北京、上海、天津、山东、海南、辽宁六省市开始启用新版统编教材,高一语文教材第五单元的内容是: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对于高中生来说,对于这部经典的社会学论著不仅要完成阅读,还要应对可能的考察。
秋季学期已经过去,部分学校出现了“老师不知道怎么教,学生不知道怎么读”的情况。可以说,阅读学习这部研究以农耕文明为底色的中国的学术著作,对于今天身处都市文明的同学们来说,读起来确实有点难!
不过正如教材前的阅读指导提到的:“学习不同类型书籍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拓宽阅读视野,我们将终身受益。”
为了更好地配合整本书阅读的需求,帮助同学们“啃下”《乡土中国》这块硬骨头,我们邀请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岳永逸教授对其进行注解。岳老师撰写了两万余字导读,细致地梳理了费孝通先生的人生经历和知识谱系,将我们带回到《乡土中国》成书的具体语境之中;同时,注解本还对书中出现的学术观点与流派等疑点难点进行注释,扫清学生阅读障碍。
乡土中国(注解本)
1
1948年4月,上海观察社出版了一本关于“土”的书。
结果,这份指南没出一个月就销售一空。
6月,这本书开始加印。
7月,加印。
8月,加印。
11月,加印。
翌年1月,依然加印。
根据当时记录,这本书的读者群囊括了大、中学生,工人,店员,士兵,公务员,还有一些农民,实属罕见。它的作者收到了“从高中生到工厂主等广大群众”的热情来信。如果那时就有直播带货的话,想必不用多做介绍,这本书甫一上架就会被抢购一空,连“oh my god,买它买它”都来不及喊。
它,就是大名鼎鼎的《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1948年出版
《乡土中国》是我国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最受欢迎的一本书。它的文字平易晓畅,论述健朗,入笔处是大家习焉不察的日常生活经验,提炼出的却是极为深刻的洞见。直到现在,这本书还霸占着大学图书馆的借阅排行榜。记得笔者当时去借书,眼睁睁看着一步之遥的妹子借走了图书馆四楼最后一本《乡土中国》,之后日思夜想,辗转反侧,每隔几天就去看看是否有人还书。那滋味,借用大城市铁岭某黑姓村民的话说就是:“憋得是相当难受。”
《乡土中国》的畅销,在费孝通先生看来是因为使用的语言浅显,和其他作家的笔法不同。不过,这不意味着这本书的“干货”就少。事实上,《乡土中国》既能深入浅出地启发普通读者,也能一语点醒深耕学术的研究人员。
中国人对于土有着特殊的感情。在书中,费老讲述了一则亲身经历:他初次出国时,奶妈曾偷偷将一包灶上的泥土塞在箱子底下,并嘱咐他,水土不服时就吃上一点。
或许有人会黑人问号脸:为什么中国人这么依赖“土味”?
在费孝通看来,这与我们靠农业为生,“黏着在土地上”的文化环境密不可分。“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是统领全书的经典开场。那么具体“土”在何处?中国文化模式是怎样从中国农业和乡村生活中产生出来的?作者分了14章,向我们娓娓道来。
这其中不乏金句和经典概念。如中国社会学最有影响力的“差序格局”。费老的形容是: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这是对儒家人伦观进行的社会学诠释。乡土中国的社会结构就像把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波纹,每个人都是自己圈子的中心,推及的波纹远近不同,便有了差序、分别。这种舒扬的言说方式鞭辟入里,接通的是人们对世俗经验的入微感受。
再如解读《论语》中的“孝”。费老认为,孔子列举具体行为,因人而异答复学生的做法,恰恰体现了乡土社会不追求抽象的普遍原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个别的这一特性。而“学而时习之”的“学”指的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后的亲密感觉。这句话其实是在描述乡土社会的礼俗特点:规矩是“习”出来的。是不是有点脑洞大开的感觉呢?
2
《乡土中国》的前身是费老“乡村社会学”课程的讲义,现在,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将它列为“整本书阅读”单元,要求通读。为全面配合整本书阅读,我们邀请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岳永逸教授对其进行注解。岳老师撰写了两万余字导读,细致地梳理了费孝通先生的人生经历和知识谱系,将我们带回到《乡土中国》成书的具体语境之中,质感十足。
岳老师在北京师范大学“新课标·新教材”整本书阅读教学名家精讲班主讲《乡土中国》
过去阅读时,我们会隐约感到书中的部分章节是在回应当时的某些意见,但因《乡土中国》文字精炼,无法找到明晰的线索。如今参照导读,了解费孝通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建运动、平民/民众教育运动的谨慎态度后,就能够更全面地体会他笔下的深意。此外岳老师还指出,《乡土中国》的每个单篇都有各自的核心问题与答案,并总结了“土、愚、私、家、情、礼、法、权、变”这些关键词,一一进行解读。
1935年费孝通(左一)在大瑶山与当地群众合影
借助这些注解,《乡土中国》中的作者形象更加立体,家国情怀扑面而来。1937年尚在伦敦求学时,费孝通就直言要做“真正的学术”“有用的知识”。志在富民是他一生的目标,他也为此行走一生,步履不停。其实在《乡土中国》时期,费老的生活是很拮据的,要为柴米油盐发愁,但他字里行间体现出来的,是对整个社会和中国文化的关切与冀盼,他也认识到“我有义务经常把我的观点让广大群众知道”。《费孝通传》的作者阿古什曾如此评价:“许多人如饥似渴地读他的文章。他对农民生活及农村经济危机的分析,他的通过新的发展方法保持中国农村社会完整性的主张,他的关于知识分子应服务于中国社会和广大农民的倡议,打动了当时许多城市读者的心。”
相信,也一定能够打动你的心。
经典文本再加上详细注解,少年们,尽情探索《乡土中国》吧。阅读时不妨带着下面的问题,边阅读边思考,相信你会有更大的收获。
1.什么叫“熟人社会”?
2.为什么“熟人社会”在费孝通笔下反倒是“孤立和隔膜”的?
3.为什么乡土社会认为使用法律就是“见外了”,但现代社会离不开法律和“法外狂徒张三”?
4.是什么让费孝通心里“总难甘服”?
5.在费孝通看来,孔子最注重的是哪个字?
……
扫描上方二维码,进入中华书局京东官方旗舰店购买本书
(统筹:陆藜;编辑:思岐)
乡土中国(注解本)
发布时间:2023-09-19
作者: 费孝通著 岳永逸注解
ISBN号:9787101144291
价格:
¥25.00
©2002-2027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12931号
www.zhbc.com.cn zhbc@zhbc.com.cn
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 邮编: 100073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
游客评论
用户昵称:
邮箱地址:
手机号:
验证码:
看不清楚?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