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大航海时代之后,全球范围内的商品、物质文化以及知识信息流动更为频繁。对于民族国家历史的考察与探究,不仅要注重内部因素的生发成长,也要考虑来自外部观念及其他力量的刺激影响。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步加深,职业史家书写历史面临着学科内外要素、国际国内视野都要予以兼顾的挑战。在全球时代的史学写作,按照林恩·亨特的说法,“全球化不仅意味着互联互通,也意味着休戚与共”([美]林恩·亨特,《全球时代的史学写作》,郑州:大象出版社,2017年,第122页)。
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中国学研究学者施坚雅在《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一书中则从区域社会出发考察中国历史的模式,尝试从农村结构与区域市场宏观理论探索出相关研究理路,这一思考被学界称为“施坚雅”模式。另一位美国学者保罗·柯文代表作《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对费正清为代表的“挑战——反应”现代化模式进行修正,主张从中国发展的内部要素中来看待中国的历史与现状,此两说在海内外中国学研究领域产生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