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欢迎光临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登录
注册
高级搜索
古籍整理
|
学术著作
|
大众普及
|
教育读物
图书
图书
图书资讯
书局快讯
中华书评
下载专区
书讯
局史
动态
荣誉
图书总目
新书
重点
古逸英华
期刊
丛书套书
馆配
天猫
京东
渠道
灿然书屋
伯鸿讲堂
读者开放日
伯鸿书香奖
宋云彬基金
籍合网
古联公司
版权
微博
服务
反盗版
教育培训
当前位置 >
中华书评
>
详细页
“故事即思想”为中国哲学提供新思路 | 人文天地·新阅读
评论人:董铁柱
2024-07-08 17:31:30
分享
收藏
0
点赞
评论内容:
《谎:<吴越春秋>里的忠与谋》
董铁柱 著 中华书局 2024年4月版
《谎:<吴越春秋>里的忠与谋》是一本讨论说谎的书,更是一本讨论《吴越春秋》的书。从头到尾,我们的目光都聚集在一个词——“说谎”,与一本书——《吴越春秋》之上。我们说的“说谎”并非世俗意义下的说谎,而是一种叙述方式,即凭借故事叙事所具有的内在意义、张力和跨越逻辑陈述直达思想主旨的叙述方式,我们希望以此为解读古代典籍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一直以来,大众多认为《吴越春秋》的主旨在于讲述吴越争霸中的起起伏伏,其中尤以伍子胥的复仇与越王勾践的称霸为最。不过,一位汉代的儒者讲述几百年前的“故事”,真的只是为了让读者了解那一段历史吗?他究竟有没有出于对当时社会现实与哲学思想的反思,而希望通过“故事”来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呢?
相信在看似纷杂的叙述中有一条主线,是相信先秦以来的思想家们在讲故事的时候都不只是为了讲故事,他们讲故事都是为了传达自己的哲学思想。赵晔当然也不例外。不同的无非是在孟子、庄子、韩非子的眼里,故事更多地处于配角的地位,他们在讲述思想的过程中夹杂故事,是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思想;而在赵晔的笔下,故事本身已经成为了主角,或者可以概括成一个观点——“故事即思想”。在没有用其他笔墨明确阐述思想的情况下,故事本身就是思想的载体,而思想则是贯穿整个故事细节的主线。故事——也就是“虚构性历史叙述”就这样与思想合二为一。
从广义来说,“故事即思想”这一命题试图为研究中国哲学提供新的思路。根据葛兆光所说,中国古代思想家讨论的焦点主要有五个:第一是有关世界的观念,第二是有关政治的观念,第三是有关人尤其是人性的观念,第四是有关生命的观念,第五是以阴阳五行为基本框架的观物方式。他对中国古代思想的界定与中国哲学的内涵并无二致。因此,在这里中国思想和中国哲学基本是一对可以互换的概念。我们一方面说“故事即思想”,而不是“故事即哲学”;另一方面又强调“故事即思想”,对中国“哲学”的研究来说可能是一条新路径。这也是为了强调中国思想和中国哲学的互通性。
“故事即思想”的观点事实上古已有之,明末清初的著名才子金圣叹就认为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充满了“神理”,把它视为一部“格物”之书。金圣叹明确指出,圣人用六经传道,而庄周、屈原、司马迁和杜甫等人虽然不及圣人,但具有各自之才,都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在传道。他们充满了文学性的文字——无论是寓言、史传还是诗歌都蕴藏着道理。这些道理实则源自六经,只不过六经出自圣人之手,而后世之人则根据自己之“才”而选择了适合自己的表述方式。在他看来,《水浒传》也正是这样的“文章”,并赞叹说:“天下之文章,无有出《水浒》右者;天下之格物君子,无有出施耐庵先生右者。”
金圣叹的论断看起来非常奇特。在通常的观点看来,施耐庵是一位小说家。在现代学科的分野下,几乎没有人把他视为哲学家或是思想家。与此同时,庄子是哲学家,司马迁是史家,而屈原和杜甫是诗人。他们这几位的身份是如此得不同,似乎怎么也无法被归为同一类,尤其是屈原和杜甫,很难想象他们被贴上思想家的标签。金圣叹把施耐庵和他们四位列在一起自有他的原因,觉得他们都继承了《论语》的叙述手法。可以说,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解读与定性中就蕴含了“故事即思想”的观点。
因此,我们必须承认,将《吴越春秋》中的故事视为赵晔思想的载体是对金圣叹的一种模仿。这样的模仿并不仅仅是为了发掘吴越争霸背后所隐藏的赵晔的思想,更是为了希望复兴“故事即思想”的观念,从而真正地从中国文化的特性出发思考中国哲学。劳思光在其《新编中国哲学史》序言中说:“哲学史的主要任务原在于展示已往的哲学思想”,那么哪些才属于中国“已往的哲学思想”,这是一个需要重新探讨的问题。“故事即思想”,意味着文学和哲学之间没有界限,合二为一;意味着哲学可以通过迂回委婉的方式表达,而不一定要采取直接论证的方式。或者说,迂回表达和直接论证都可以合理地阐述哲学思想,两者并没有必然的高下之分。哲学家会根据自己的才性和喜好选择一种表述方式。
不少外国汉学家也将传统意义上中国古代的文学家视为哲学家,并将他们的作品视为哲学文献。例如罗秉恕(Robert Ashmore)将陶渊明的诗作视为对《论语》的注释,把陶渊明视为一位魏晋之际的儒家思想家;而胡明晓(Michael Hunter)则认为《诗经》是中国哲学的奠基之作,对先秦以降中国哲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深远影响。在胡明晓看来,奠定中国人世界观的是《诗经》而不是诸子,因而他指出从文学作品才能发现中国哲学的传统。
因此,当我们说《吴越春秋》是两汉到魏晋之际哲学思想发展的重要一环,赵晔是东汉不可忽略的哲学家时,并不只是想为《吴越春秋》和赵晔正名,更是希望包括“虚构性历史叙述”在内的众多“文学性”文献能够成为研究中国哲学的史料。正如胡明晓所言:“把诸子视为早期中国思想的主角是晚近历史发展的结果。”20世纪初的中国学者为了找到能与西方哲学相抗衡的“中国哲学”,将注重直接论证的诸子学视为早期中国哲学的核心,并按照这个标准选择了两汉以降的中国哲学家。从《吴越春秋》出发重新主张“故事即思想”,重新找回中国哲学的特质,唤起中国哲学的自我认同,可以更为合理地梳理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这并不是想要否定诸子以及其他现已公认的古代哲学家们的价值,而是为了肯定更多尚未得到重视的古代哲学家们的价值。
赵晔在讲述吴越争霸之时,讲的正是他的哲学思想。我们完全可以把这样的思想表达方式视为一种“说谎”行为。这是一种不具有“欺骗性”的“说谎”,就好像古公与太伯父子之间的“谎言”一样。这种“说谎”就是为了等待能够“知”的人来领会。在金圣叹看来,施耐庵用的也是这种“说谎”方式,他用讲述梁山“好汉”的故事来阐明忠恕之道理。不“知”施耐庵用心的读者“犹如常儿之泛览者”,会误以为他在宣扬“杀人夺货之行”;正如有的读者会以为赵晔在赞扬伍子胥的复仇或是勾践的称霸一样。我们将“说谎”视为《吴越春秋》的主线,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赵晔的哲学思想,就是想表明这种解读是可能的,不过,这种可能也不是唯一的可能。一种委婉的叙述注定有多种的解读方式,这正是作者与读者、言者与听者之间博弈的魅力所在。
“谎”:《吴越春秋》里的...
发布时间:2024-05-10
作者: 董铁柱著
ISBN号:9787101165746
价格:
¥68.00
©2002-2027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12931号
www.zhbc.com.cn zhbc@zhbc.com.cn
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 邮编: 100073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
游客评论
用户昵称:
邮箱地址:
手机号:
验证码:
看不清楚?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