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图洛书,作为“天地自然之易”的重要图式,其人文“资历”,似乎比先天太极图还要古老。
从典籍记载看,春秋战国甚至更早时期,河图洛书恐已失传而仅有些文字记载。
汉魏时诸多易学家,如施孟、梁丘贺、京房、费直、马融、荀爽、虞翻、王弼、姚信等,关于《周易》曾说过千言万语,但并无一语提及河图洛书。究其原因,也许他们确实从未听说过河图洛书;或者虽曾读及、听说,而未予采信。另一批易学家与文人学士,如汉代刘歆、孔安国、扬雄、郑玄、班固等,都曾提及河图洛书。《竹书纪年》《淮南子》与《易纬》等典籍,有片段记录。大凡所依据的,便是先秦典籍中有关河图洛书的文字。
《尚书》提到河图,称“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序,中国古时的一种建筑样式)。《论语》记孔圣之言,为“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凤鸟即凤凰,吉祥之飞禽,因其没有飞来,故黄河不显现河图。
魏晋时期,有人伪托孔氏后人孔安国为《尚书》作传,称河图显现,早在伏羲氏“王天下”之时。那时,黄河龙马背驮一种神性图式,腾跃于波涛汹涌的黄水之中,故称河图。洛书的诞生,亦是一种神迹。相传大禹治水,有神龟背负图样,浮现于洛水之中。伏羲由此创造了八卦,大禹深受启迪而推演洪范九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