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欢迎光临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登录
注册
高级搜索
古籍整理
|
学术著作
|
大众普及
|
教育读物
图书
图书
图书资讯
书局快讯
中华书评
下载专区
书讯
局史
动态
荣誉
图书总目
新书
重点
古逸英华
期刊
丛书套书
馆配
天猫
京东
渠道
灿然书屋
伯鸿讲堂
读者开放日
伯鸿书香奖
宋云彬基金
籍合网
古联公司
版权
微博
服务
反盗版
教育培训
当前位置 >
中华书评
>
详细页
鲜明阐述西夏文明的中华文明属性 ——评李华瑞《回望贺兰:西夏文明史再研究》
评论人:杜建录《光明日报》( 2025年08月16日 12版)
2025-08-20 14:01:57
分享
收藏
0
点赞
评论内容:
榆林窟第3窟东壁南侧五十一面千手观音变中的犁耕图 资料图片
榆林窟第3窟东壁南侧五十一面千手观音变中的舂米、杂技场景 资料图片
贺兰山下的西夏王陵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编者按
近期,浙江大学敦和讲席教授、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李华瑞新著《回望贺兰:西夏文明史再研究》由中华书局出版,恰逢不久前西夏陵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学术界认为,这本书是近年来诠释解读西夏文明的重要成果,回应了一些中外学者关注的西夏史研究重要议题,有利于建立起中国西夏学研究的学术话语。本报特邀西夏学专家杜建录撰文评析。
李华瑞教授《回望贺兰:西夏文明史再研究》,是西夏文明史研究的集大成者,全书视野宏阔,新论迭出,尽管有的内容在各种场合讨论过、领教过,有的在学术论坛或学术刊物发表过,但仔细读来,还是震撼和兴奋。我认为,该成果大体有如下特点:
一是立足百年西夏学发展史,解决了一些重要问题。在系统梳理学界有关中外文献中Tangut称谓流变、党项拓跋部的族属、党项拓跋政权的性质、西夏故地前史、吐蕃王国对唐中后期西夏故地的影响、西夏的国名和民族、西夏的政治与经济、西夏文的创制、西夏的儒家文化、西夏的法律制度、汉藏佛教在西夏的传播、西夏美术考古中的文化基因等方面成果的基础上,作者对西夏文明的属性和历史地位做出了深入的研判。诸如俄美西方学者缘何以“Tangut”指称党项,党项拓跋姓氏源于鲜卑其来有自,唐代河陇吐蕃化与西夏建国后华夏文明再建,西夏文明的诸层面,西夏文明史研究范式等,逐一层层剖析,解决了多年来学界熟视无睹而又非常重要的问题。
二是以重大问题为导向,在研究内容上抓事物的本质,通过梳理若干关键重大问题,从中揭示西夏文明的本质。如对唐朝党项大迁徙的讨论,这是多年来学界关注的重点,过去主要强调党项逐渐东迁到陇右庆州和鄂尔多斯南缘的平夏后,和中原地区经济文化联系加强了,忽略了唐朝政治上对党项羁縻统治的意义。为此,作者明确指出:“羁縻州在党项融入华夏民族、沐浴华夏文明方面所起的作用也是非常突出的。”有关党项拓跋部是羌人还是鲜卑人,自唐代以来成为一桩学术公案,随着《拓跋守寂墓志》出土,虽然羌族说较胜,但作者在学术史爬梳的基础上,提出党项拓跋姓氏源于鲜卑其来有自,令学界耳目一新。
三是对西夏文明的内涵给出明确答案。作者没有从一般意义上的物质成果(城市、金属工具等)与精神成果(文字、宗教、法律、艺术等)讨论西夏文明,而是将其置于汉唐华夏文明的视域下考察,包括成熟的官僚体系与法律制度,以儒道为核心的意识形态,中国化的佛教,以汉字为核心的汉字文化圈等。由此对西夏文明的内涵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如西夏建国结束了西北地区分裂混乱以及蕃化与汉文明不彰的局面,元昊主动按照中原政治体制和政治文化来建国,使重建华夏文明成为可能;西夏前期基本确立和完善各种典章制度,奠定立国规模,巩固以党项贵族为主体的联合专政;西夏的蕃学离不了汉文化,蕃文只能是传播汉文化的工具;《天盛律令》在编纂内容上糅合了《宋刑统》和《庆元条法事类》,在基本原则和法律宗旨上秉承了中华法系的指导思想;西夏上自帝王将相,下自平民百姓都崇信佛教,但王权从来高于教权,教权服从于王权;西夏美术是源自、模仿和继承华夏文明而来,是生根于千百年来中华文明的沃土里。西夏石窟艺术、西夏绘画艺术、西夏陵呈现出蕃族文化“小异”与华夏文化“大同”两种内涵,党项族、吐蕃族、回鹘族文化特色,乃至已华化的中亚文化特色,是“小异”,与华夏“大同”不可等量齐观。
对西夏文明史研究的范式,作者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明确指出《夏圣根赞歌》《颂师歌》以及藏文《红史》中的传说史料价值和《宋史》里的《党项传》《夏国传》的记载不能同日而语;注意西夏建国前党项族文化与建国后西夏文明的区别;西夏文明的形成是8—11世纪河陇、河套地区华夏文明暂时衰落后的又一次复兴;西夏文明不是对汉唐河陇地区华夏文明简单的重复,而是有新的文明因素增加进来;西夏时期的吐蕃已经和汉族、羌、回鹘交融在一起,西夏统一西部前,这一地区的吐蕃、回鹘诸部各自为政,西夏统一后,他们已成为西夏国民,并在西夏统治下,部族文化服从于国家倡导和实施的文化政策,其文化认同重新开始,认为西夏受吐蕃文化影响要重新认识;唐宋时期吐蕃文化与回鹘文化也有华夏文明的身影,即使有一些中亚文化的因素,那也是华化的中亚文化,吐蕃文化、回鹘文化都是中华民族文明史形成过程中的组成部分。这些创新认识,在西夏文明研究中具有理论意义,同时,对研究辽、金等多民族政权的文明提供了范式。
四是对西方有关西夏文明是中亚文明的回应为本书最大亮点,也是本书的核心。中国学者认为西夏是中古时期由党项人建立的,包括汉、吐蕃、回鹘等在内的多民族政权,西夏文明是中国文明,西夏文化是中华文化;俄西方学者则将西夏视为中亚国家,西夏文明是中亚文明,而不是中国文明。1961年苏联西夏学者克恰诺夫发表《西夏文化及其在中亚文化中的地位》,明确指出西夏文化是中亚文化。1993年俄国学者捷连吉耶夫-卡坦斯基《西夏物质文化》一书序言中说:“公元10世纪曾建立过大夏国的党项民族在距今七个多世纪以前,就已经从中亚的版图上消失了。”2012年,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克恰诺夫的颂寿论文集定名为《中亚唐古特》。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中亚文明史》也持这个观点。多年来中外在西夏文化研究上各有话语,互不交锋。2021年《东亚出版与社会》发表英国皮得·柯尼基《评史金波著、李汉松译〈西夏文教程〉》一文,在充分肯定这部西夏文教程水平的同时,指出教程的作者将西夏文化定位为中国文化,而不是中亚文化,显然是错误的。为此,史金波先生专门撰文,亮明中国学者的观点,批驳柯氏的谬误。李华瑞教授较早注意到西方史观的谬误,旗帜鲜明进行批驳,2020年在《西夏学》发表《西夏是一个中亚国家吗?——评俄国近三十年的西夏史研究》,指出了俄罗斯学者将西夏文化归于中亚文化的谬误,阐明西夏文明的中华文明属性和内涵;2024年又在《中国史研究动态》上发表《重建华夏文明:元昊建国历史意义的新思考》。从一定意义上讲,《回望贺兰:西夏文明再研究》,就是以回答“西夏是一个中亚国家吗”为中心议题,讨论11—13世纪西夏对河陇、河套文明的重建。从西夏文明的内涵、西夏历史地位与影响等方面,对中亚史观做出全面系统的回应。从这个意义上讲,怎么肯定它的学术价值都不为过。
近年来,围绕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和中国学术话语,让世界深入了解中国西夏学,学界推出了“读懂中国之读懂西夏”系列,通过各种外译项目,在国外出版发行中国西夏学成果。目前签约20种,已出版《西夏艺术史》《西夏与周边民族关系史》等7种,期望《回望贺兰:西夏文明史再研究》这样的高水平著作能尽快外译出版,让国际学界了解中国声音,彰显中国在西夏文明研究中的话语。
(作者:杜建录,系宁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院长、西夏学研究院院长、教授)
回望贺兰:西夏文明史再研...
发布时间:2025-07-24
作者: 李华瑞著
ISBN号:9787101171228
价格:
¥98.00
©2002-2027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12931号
www.zhbc.com.cn zhbc@zhbc.com.cn
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 邮编: 100073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
游客评论
用户昵称:
邮箱地址:
手机号:
验证码:
看不清楚?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