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跋是中国画的重要形式之一。据目前可见的资料来看,宋代文与可、柯九思是较早在画面明显位置直接题写诗文和姓名的画家。在此之前,大多数作品只是在画面上隐藏部位题写作者姓名,最多加上纪年而已。晋唐之际的分段式人物画在间隔之处题写的标题性文字不能算是完整意义的题跋。到了元代赵孟頫、钱选等人,题跋开始形成风气,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程式。发展到明代,画上题跋的形式开始大大地丰富起来。其中既有仅记姓名的“穷款”,又有或诗或文、诗文夹杂的“长题”,既有款式规整的“工题”,又有笔墨狼藉、填满空白的“满题”,不一而足。流风所至,一直影响到现在。中国画的题跋是一个既丰富又复杂的问题,它蕴含了极为深厚的文化、社会内涵,在此仅就它的形式问题略加阐述。要而言之,题跋的形式问题主要有三个大的方面:一是位置经营,二是内容,三是书法功力。
【天头满题式】这种题法是把画面上方天空的留白部位全部题满,称为“满题”。“满题”每行第一个字应与其他几行平齐,行脚则根据留白的情况加以变化。“满题”对书法的要求较高。【隐藏式】也称“藏款”,就是在画面两侧不太明显的地方题字,可以题在留白处,但大多题在不很重要的有画面的地方,压在画面上题字。“藏款”字数以少为宜,字形以小为佳。有时,在前三种方式把握不定的情况下,为了保守起见,“隐藏式”不失为一种聪明的办法。在以上各式中,使用印章的情况则大致相同。一般来说,印章的大小与字形大小不宜过分悬殊。用印数量,一至两方即可,不必过多。连用两方印的时候,一般白文印在上,朱文印在下。印面不宜忽大忽小,分量轻重也不宜过分悬殊。押角章以慎用为宜,不要过分大、过分重。总之,题跋的位置问题和用印的形式不是机械的、一成不变的。它的总体要求是服从画面整体,有时可以在画面上起到章法的“推”“拉”作用,也可把它看成是章法上“开合”的延伸,甚至更能作为一种特殊手段,使一幅平淡无奇的画别开生面、奇趣横生。关于题跋的位置,从“留”处着眼,乃其真诀。
题跋的书法要求有两条:一是要“顺”不要“隔”, 二是宜“松”不宜“紧”。【要“顺”不要“隔”】这是要求题跋的书法风格和画面的风格相一致,书“顺”画,画“顺”书。画风谨细的,书法也以清丽为好;画风雄迈的,书法应以豪爽为宜;画面运笔奇崛的,书法就不能太秀媚。如此而已。当然,有时反用其意,也可能生出奇趣,只是其中难度要大得多了。【宜“松”不宜“紧”】这是要求书法不能喧宾夺主,画面为主、题跋为宾,这是不能搞错的。“松”就是不要刻意,要自然灵动。这就是为什么有时请不懂画的书家题画,总觉得有股说不出的别扭的缘故。至于书体问题,如能做到“顺”和“松”,凡正、草、隶、篆无论何种书体尽可大胆采用。倪云林(倪瓒)常用楷书,傅抱石曾用篆书,金冬心(金农)喜用隶书,黄瘿瓢(黄慎)惯用狂草……均无不可,而且无不精当。初学阶段,采用较为规整的小行草是比较稳妥的办法。另外,画上题跋,特别是写意山水,若非画面过空,字形宁小勿大。大则溃漫,破坏画面。
总之,画上的题跋虽然涉及范围很广、运用的手法又多变,但是只要多看名家作品,多研究,多实践,是很容易豁然开朗、一通百通的。至于作者之外的人在画幅上或卷册后的题跋,称为“他题”,那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