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局2024年4月出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夯实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特别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尤其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有了更高的自觉。这种高度自觉来源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通性的认知。在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习近平经常引用中国古代的历史典故、经典诗词和名句加以佐证。在谈到执政者与人民的关系时,他引用了“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在讲到领导干部要有人民情怀时,他引用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但愿苍生俱温饱,不辞辛苦出深林”,“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善为国者,爱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在告诫领导干部要了解民情、体恤百姓、为百姓办实事时,他引用了“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
2021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第一次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作了进一步强调。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他又作了进一步阐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这个新的“相结合”有充分的思想基础,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价值倾向和思维习惯上存在多方面契合,“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没有“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对马克思主义的承载和滋养,马克思主义就不能中国化。“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
习近平反复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这充分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清醒认知,也充分体现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相结合的高度自觉,并在新时代产生了一系列深具现代性的理论成果,以下略举几例。
其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表示,中国共产党将一如既往为全世界的和平安宁、共同发展、文明交流互鉴作贡献,“不仅愿意为中国人民造福,也愿意为世界各国人民造福”。“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鲜明体现出“天下为公”的胸怀和担当。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世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各国都要“行天下之大道”,“中国人民愿同世界人民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马克思主义“为人类求解放”的思想明显蕴含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