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就真的很神奇。有些书,我们信心满满,认定它一经推出必须小麦连大麦,加印分分钟,但现实总是让我们冷静下来;而有些书,我们对它的期待比较随缘,即使乏人问津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读者朋友们的热情,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后者的典型例子,就是近期推出的第155种“三全本”——《鬻子·计倪子·於陵子》,直播首发当天,卖出去四百多本,在其他渠道,大家也都很喜欢,用钱投票,让它登上了这榜那榜。(鞠躬致谢~)
I(内向)还是E(外向)?
首先要分出是I(内向型)还是E(外向型)。E(外向型)人的能量,来自与人产生关联,社交对他们而言就像充电,他们即使不自己攒局,也热心于赴各种局,闷在家里发霉?那是决计不可能的。苏东坡就是一个典型的超绝E人:他被贬的时候,每天早起,若客人不来家里,他必要出门找人聊天,遇到不健谈的,他就强迫人家讲鬼故事,气氛冷不了一点。而於陵子是怎么个表现呢?《於陵子》无语,只是甩出一章来证明属性:《畏人》就是字面意思,害怕人,主动远离人,尤其是害怕当时的官员。他对自己的畏官心理有一番剖析:“你们的心思就像高山大川一样,让我在猜测你们的心思时感到战战兢兢;你们模样就像拿着镣铐一般,随时都想把我的身体拘禁起来;你们的目光就像鹰鹯一样,让人无法知道你们究竟想干什么;你们的言语就像风吹云卷一样,根本无法知道它的下一步如何变化。你们的这些行为,怎么能不令人感到恐惧呢?”用现在的话说,跟人交往,尤其是跟官员打交道,已经不是简单的耗能而已,简直是耗命了。他在批判官员之后,还不忘进行一番自我批判,认为自己窥探他人品性、口无遮拦,也就是说,他既“畏人”,又“畏我”。他的理想状态是,闭目塞听,无我无己,超越于浊世之上,摆脱自己与世人之间的纠缠,两下里没有任何牵扯才好。纯I人。没有什么争议。是苏东坡来了也带不动的那种I人。
N(直觉)还是S(感觉)?
N和S代表了个体处理信息和传递价值理念的倾向。N,大致是说这个人做事比较从直觉出发,看重抽象理念、未来的可能性,通过联想进行自我反思;S,则更多地关注现实细节和实际应用,比较脚踏实地。有很多细节,昭示出其行为模式与N型的高度契合:·据《高士传》,於陵子出身田齐贵族,但他认为家族的富贵来路不义,带着妻子去楚国隐居。他遇到荒年,断粮了好几天,饿得头昏眼花,趴在地上。面前的井边,仅有一枚虫子啃剩下的李子,他勉强拿来吃,吞了三口,才恢复了视力。——如果不是极端固守心中的道德理念,何必自苦若是?
T(思考)还是F(情感)?
他的决策过程,是基于T还是F更多呢?T,就是被理性驱使,走脑;F,就是被情感驱动,走心。於陵子的一些举动,显得很没有人情味儿:他平时避开哥哥和母亲,和妻子在外边隐居。有一次他偶尔到哥哥家里,看见有人送给哥哥一只鹅,就皱着眉头说:“要这种呃呃乱叫的东西做什么呢?”过了几天,他母亲把那只鹅杀了,煮给他吃。他的哥哥恰好从外面回来,看见后便说:“你吃的就是那只呃呃乱叫的东西的肉啊!”於陵子听后连忙跑出门去,要把鹅肉呕吐出来。首先,如此评价哥哥收到的礼物,就有点不顾别人的脸面;其次,母亲杀鹅给他吃,他仅是因为哥哥的一句嘲笑,就夸张到要把肉吐掉,极有可能也伤害了母亲——天底下有哪个母亲喜欢看到孩子糟蹋食物,尤其是自己亲手烹饪的食物呢?对亲人如此,对陌生人,於陵子也一视同仁地不领情。他曾遗失了一把伞,有人拾了还他,他硬是客客气气地拒绝了,理由是,既然已丢,这归属权就已经不是自己的了;这时下起雨来,好心人说,那你我共享一下此伞,免得着凉生病,总行吧?於陵子的逻辑更加脱俗:“我家富贵,我哥有钱,但即便如此,我遇到大困难也不去求援,何况是淋雨这种小困难呢?”婉拒了哈。通过振振有词的理性推演,来扯散世俗人情纽带。他的行为基于抽象的道德原则,而不是情感驱动。T,绝对是T。
J(判断)还是P(感知)?
最后一个字母,简单粗暴地区分一下:J人重视计划性,按部就班,讨厌计划被打乱、框架被打破;P人比较天马行空,灵活多变,想一出是一出。插播一小段对话,感受一下J人老爹和P人女儿的日常:
鬻子 计倪子 於陵子(精)--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