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15年,白居易被贬谪到江州(今江西九江),担任江州司马。这个时期,他仕途失意,郁郁不得志。817年,农历四月,江州的春天已经结束了,百花凋零,芳菲散尽,春光潦草收场,再也无处寻觅。白居易感到无奈惋惜,却又无计可施。
这天,白居易与朋友们一起登临庐山,拜访了人迹罕至的大林寺。他恍然发现,这里的桃花才刚刚盛开。要知道,这可是只有初春才能看得见的美景!没想到,一直苦寻不得的春光,竟然就藏在这偏僻的深山古刹之中。白居易感慨万分,写下了这首《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竺可桢的调查
我们都知道,桃花一般在农历二、三月盛开。桃花开了,也就意味着春天来了。白居易登临庐山,却看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在《游大林寺序》中详细描写了这次游庐山的经历:“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月,如正、二月天。梨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怳(恍) 然若别造一世界者。” 初夏农历四月,这里的天气居然像是阳春时节一般:桃花刚刚盛开,青草还没长高。山上的气候、风物与平地的村落大不相同。初到大林寺,这种体验新鲜极了,恍然之间竟像是进入另一个世界。
《白居易诗选》(中华经典指掌文库)
农历四月,江州(今江西九江)已近初夏,春天的花儿早就凋谢了。可是,在庐山上的大林寺,桃花才刚刚盛开。为什么同样是桃花,开花的时间却不一样?是哪些因素造成这种现象呢?
我国现代物候学的奠基人竺可桢先生就曾经针对《大林寺桃花》的内容进行考察,得出结论:大林寺的海拔在1100至1200米,平均气温比山下低5度,春天物候与山下相差20天,因为气温高低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也就是说,大林寺的春天的确比山下要迟一段时间。按照白居易所说的,农历四月,大林寺的天气像是二月,这与山下足足差了两个月,实在是惊人!不过,竺可桢先生认为,诗人的说辞难免有些夸张,不足为信,实际情况是大林寺桃花的开花时间大约比山下晚20多天。
庐山风光
垂直自然带了解一下?
攀爬过高山的人们都会有这样的体验:越往山上走,温度会越来越低,甚至极为寒冷。明明山下是温暖的春夏季节,穿着单薄的衣裳。爬到半山腰或山顶的时候,却要穿上厚厚的棉大衣和羽绒服来保暖。山顶和山脚的温度相差巨大,简直就是两个季节。在对流层,高度越高,气温越低,每上升1千米,温度下降约6摄氏度。在一些高山地区,海拔较高的山坡上甚至会出现与山脚截然不同的天气现象和植被。这就说明,随着海拔的升高,不仅温度降低了,就连气候也在发生改变,也就是俗话所说的“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气候的形成主要是由两个重要因素决定的:热量和水分。从山麓到山顶,自下而上,热量和水分的分布也会呈现出差异。比如,随着海拔上升,气温降低,植物的生长季节缩短,以及山地的迎风坡降水更丰沛,等等。这就使得山上的气候、动物、植被、土壤等在垂直方向形成更替,呈带状分布,也就是垂直自然带。其中,山麓地带的植被带被称为“基带”,也就是垂直自然带的最下层,与当地的典型植被带保持一致。
乞力马扎罗山的奇观
那么,世界上最丰富的山地垂直植被带出现在哪里呢?答案是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
乞力马扎罗山位于赤道附近,海拔5895米,是非洲最高的山脉,素有“非洲屋脊”“赤道雪峰”等诸多美称。乞力马扎罗山位于炎热的赤道地区,却是一座雪山,它的风景是如此独特:山麓种植着热带作物香蕉和咖啡,遍布绿草树木,大象和长颈鹿悠然前行;山顶覆盖着终年不化的积雪,犹如洁白的王冠。
乞力马扎罗山的最下层是当地典型的热带雨林带。从山麓到山顶,主要的自然带依次为: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森林带、高山草甸带、高山寒漠带、积雪冰川带。
那么,为什么乞力马扎罗山会如此独特呢?
首先,它位于绝佳的纬度位置——赤道到南纬3度之间的热带,这就为它的气候变化提供了足够的潜力。假如这座山本身就位于极地,无论它有多高,山脚就已经是冰雪地带,再往上也不会有什么复杂的自然变化。
其次,它拥有足够高的山体高度。相对高度为植被变化提供了可能。随着海拔上升,气温逐渐降低,植被一层层更替,呈带状分布。
此外,乞力马扎罗山拦截了来自印度洋的季风,温暖潮湿的气流迎着山坡爬升,南坡降水充沛。所以乞力马扎罗山的迎风坡和背风坡的气候、植被也不尽相同。
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造就了乞力马扎罗山丰富多样的垂直自然带,跨越了热带、温带和寒带。所以,攀登乞力马扎罗山是一种绝妙的体验。沿着山坡一路向上攀爬,几天之内,眼前的风光从热带雨林逐渐过渡到冰川积雪。这种感觉,多么像是从赤道走到极地啊!而要想在水平方向体验这种感觉,就得穿越大半个地球了
(上文节选自《古诗词里的科学现象》)
《古诗词里的科学现象》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