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欢迎光临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登录
注册
高级搜索
古籍整理
|
学术著作
|
大众普及
|
教育读物
图书
图书
图书资讯
书局快讯
中华书评
下载专区
书讯
局史
动态
荣誉
图书总目
新书
重点
古逸英华
期刊
丛书套书
馆配
天猫
京东
渠道
灿然书屋
伯鸿讲堂
读者开放日
伯鸿书香奖
宋云彬基金
籍合网
古联公司
版权
微博
服务
反盗版
教育培训
当前位置 >
中华书评
>
详细页
文汇学人 | “一生半在春游中”——张伯驹《春游琐谈》编纂谭屑
评论人:文汇报 李世文
2021-09-03 14:53:16
分享
收藏
0
点赞
评论内容:
1961年10月,张伯驹(1898—1982)偕夫人潘素(1915—1992)移家长春,潘素被安排在吉林艺术专科学校教授国画,张伯驹则于次年2月任吉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5月复任吉林省博物馆副馆长。他在写于乙巳(1965)春的《春游词序》中说:“余晚岁于役长春,更作《春游琐谈》、《春游词》,乃知余一生半在春游中,何巧合耶!”
《春游琐谈》是上世纪60年代张伯驹编印的掌故性质的笔记体著作,先以油印本流传,共印六集,第七集今存稿本上卷。关于此书的缘起,我们比较熟知的是冠于第一集卷首的张伯驹序文:
昔,余得隋展子虔《游春图》,因名所居园为展春园,自号春游主人。乃晚岁于役长春,始知“春游”之号固不止《游春图》也。先后余而来者,有于君思泊、罗君继祖、阮君威伯、裘君伯弓、单君庆麟、恽君公孚,皆春游中人也。旧雨新雨,相见并欢,爰集议每周一会,谈笑之外,无论金石、书画、考证、词章、掌故、轶闻、风俗、游览,各随书一则,录之于册,则积日成书。他年或有聚散,回觅鸿迹,如更面睹。此非惟为一时趣事,不亦多后人之闻知乎!壬寅春中州张伯驹序。
此文信息量不小,但其实是一篇发刊词,个中细节需进一步梳理。一些传记类著述和关于张伯驹的回忆、研究文章,在涉及《春游琐谈》的时候,也往往人云亦云,语焉不详。适逢中华书局新版《春游琐谈》问世,因检索资料对《春游琐谈》编纂缘起稍作钩沉。
2013年12月,西泠印社秋季拍卖会上拍了一批关于《春游琐谈》的资料,除了部分《春游琐谈》手稿之外,有一篇于省吾(1896—1984,字思泊)写于1969年1月9日的材料,其中回忆了1962年他与张伯驹、罗继祖(1913—2002,字奉高)、单庆麟(1914?—?)、裘伯弓(1890—1976,名文若)、阮鸿仪(1907—1996,字威伯)等人聚会的情形:
大约于1962年2、3月间,吉林省博物馆聘我和罗继祖、单庆麟、裘伯弓、阮鸿仪为书画鉴定委员,只是王丞礼口头上的约定,并无聘书。此后,省博物馆搜罗了一些古代书画,每星期日或隔一星期派苏某送到张伯驹家中,各委员于星期日下午两三点钟均在张家聚会,从事鉴定书画的真伪和价值的高低,大家取得一致意见后,博物馆以此为准,以定去取。时间长了,大家在张家的聚会,有时没有书画可鉴定,便“打诗条子”或推牌九玩,以资消遣。所谓“打诗条子”,就是猜测古诗成句,以赌胜败。有人把以上的聚会称之为“春游社”的聚会,其实,大家并没有“春游社”这一名称的拟定。张伯驹曾有《春游琐谈》这种杂著,因而有人改称为“春游社”。
“王丞礼”应作“王承礼”,时任吉林省博物馆副馆长。“大约1962年2、3月间”,即《春游琐谈序》中的“壬寅春”,“在张家聚会,从事鉴定书画的真伪和价值的高低”云云,则指明了聚会的地点和目的。“打诗条子”系旧时文人游戏,《春游琐谈》第五集所刊张伯驹《诗谜》文中曾详述其玩法:
诗谜以五言诗或七言诗一句,空其中一字,别书五字,五字中有原诗之一字,余四字皆配入者,押者猜中原诗之一字即赢,否则输。余初见于上海半淞园,有二三处开诗谜者(又名开诗条),亦借此以谋生。猜者中否,对证刊本。然所开者,皆不足传之诗,无开唐宋名家之诗者。俗说:“大爷有钱开杜甫。”工部诗,人皆熟读,开其诗句,不啻送钱与人也。
隋展子虔《游春图》卷被认为是传世最早的卷轴画,也是最早的独立山水画。画中描绘了人们在风和日丽、春光明媚的季节,到山间水旁踏青游玩的情景。《游春图》卷原藏北京故宫,后随溥仪至长春“伪满”皇宫,1946年现身民间。为保存重要文物不外流,“永存吾土,世传有绪”,张伯驹不惜变卖家产及借贷;购得《游春图》卷后,他搬至另一住处,并将之更名为“展春园”,自号“春游主人”。1952年,张伯驹夫妇将《游春图》卷等捐赠故宫博物院。
可为《春游琐谈序》作补注的,还有两篇裘伯弓的文字,即1998年北京出版社版《春游琐谈》(该版将《春游琐谈》更名为《春游社琐谈》,与《素月楼联语》合刊)卷一最末所载《春集纪事》与《春暮小集纪诗》,此二文不见于油印本和1984年中州古籍社版,叙事颇有情致,照录如下:
春集纪事
壬寅清明后数日,集吉林省博物馆,是日有王度淮、潘素、孙天牧诸君各写松竹梅石,思泊、继祖、威伯诸君各作书,星公(按,即宋振庭)、继祖、丛碧诸君各联诗,丛碧又歌京剧一曲,李廷松君弹琵琶《十面埋伏》。是日尽欢而归,觉山阴之会未有今日之乐,因得四绝句:“雪后初晴雅会开,新知旧雨不期来。时贤各擅诗书画,此是长春第几会。”“恨无曲水与流觞,窗外风沙竟日狂。赖有胡琴当羯鼓,催花促柳转春阳。”“高歌直上遏行云,余派声歌回[迥]出群。人在管弦丝竹里,风流不数右将军。”“琵琶古调换新声,埋伏疑是十万兵。一洗浔阳商妇怨,金戈铁马话长征。”
春暮小集纪诗
壬寅三月十一日,集单庆麟兄斋,到者张伯驹伉俪、于思泊、阮威伯、罗奉高三先生及余,品玩书画,并观日本刀,率成八绝:“窗明几净柳条街,绕屋垂杨次第排。难得主人能好客,琳琅满目集高斋。”“南田便面偶图鱼,荇藻交横乐有余。漫作惠庄濠濮想,临渊徒羡渺愁予。”“当年中日此鏖兵,袍笏登场号帝京。一自投降遗匕首,至今敢作不平鸣。”“中州张老富收藏,不惜兼金质二王。脱手明珠莫惆怅,山河大地有兴亡。”“丛碧携来王谷祥,一花一鸟耐平章。上承没骨徐熙法,下启瓯香画派长。”“等身著作海城于,游戏诙谐一据梧。论画不随时尚转,贬低白石颇同吾。”“阮君精鉴察秋毫,弃椟求珠计本高。八大山人交臂失,至今谈及首频搔。”“奉高博雅号多知,架上时从借一瓻。三世交情五十载,析疑问难亦吾师。”
裘伯弓的外孙曾在网上撰文介绍裘伯弓日记的保存情况,并贴出两幅日记手稿照片,其中一页当是1970年12月所记,是月24日后抄录了上述两组诗,字句偶有不同,诗题一是“壬寅三月初三日集长春吉林省博物馆,到者宋振庭、张伯驹、于省吾、罗继祖、单庆麟、阮鸿仪及予,尚有书画家、音乐家多人,奏琵琶、歌京剧后各赋诗作画而散,因口占四绝以纪其事”,一是“壬寅三月十一日集单庆麟斋,到者张伯驹潘素伉俪、于思伯、阮威伯、罗奉高及予,看刀品画后率成八绝”。
裘伯弓明确记录了壬寅(1962)三月两次聚会的时间和地点:一是三月初三日(公历4月7日,周六),吉林省博物馆;二是三月十一日(公历4月15日,周日),单庆麟家。比较于、裘二人的记录,在聚会地点上并不一致,且都没有涉及如何为《春游琐谈》撰稿事。
另一位作者罗继祖,在《从〈春游琐谈〉到所谓春游社——忆张伯驹先生》中回忆道:
张老在长春的熟人只有于省吾教授,所以他时常做于老的座上客,他们既是老友,又对于书画鉴赏有同嗜。后来由于于老的介绍,我和单庆麟(吉大历史系讲师)、裘伯弓(吉大图书馆馆员)、阮鸿仪(吉林应化所研究员)都和张老结识了,一见如故。平日大家都有工作,于是利用星期天,六个人互相访问,迭为宾主。见面后,就是把自己收藏的书画文物拿出来共同鉴赏品评,也谈些别的。……后来张老提议,叫每次碰头都写一篇笔记交给他,由他一手誊写,汇为《春游琐谈》……
此段文字可说明,张伯驹《春游琐谈序》中的“旧雨”,应是指于省吾。张伯驹《诗谜》中曾云:“日寇降后,余自西安归京……更集新雨为诗谜会于溥雪斋家,有载润、于思泊、郑毅生、杨今甫、唐立庵、张船岛、张柱中等。”或即二人初识之时。值得注意的是“六个人互相访问,迭为宾主”之语,前述裘伯弓所记“壬寅三月十一日集单庆麟斋”事当即其中一例。
我们再来看另一个资料。2018年10月,张伯驹上世纪60年代的一册笔记本整理影印出版,难得地保留了《春游琐谈》编纂前后的一些情况,如:
六二年约三月底四月初,宋振庭邀约吉大于省吾、艺专王庆淮等在博物馆大楼聚会一次,这次聚会没有什么名义,就是一般聚会性质。这时我任博物馆副研究员,自六一年十月二十日前到长春,前后在长春时间也只有两个多月,还不熟悉,除我看过于省吾、阮鸿仪各一次,于省吾、阮鸿仪也回看我一次外,单庆麟、罗继祖、裘伯弓住在何处我皆不知。约他们这一天聚会,不是我通知的,可能是在馆鉴定书画时他们已经知道宋振庭约在这一天聚。艺专教师等是耿际兰通知的,这一天午饭后耿际兰、王庆淮、孙天牧、李廷松、锦遇春、马静怡、我和潘素同在自由大路上电车到博物馆。
六二年九月,我移居东一宿舍,吉大于省吾、罗继祖、单庆麟、裘伯弓,应用化学研究所阮鸿仪,于每星期常到我那里看字画、闲谈,我因提议每人本所知,无论金石、书画、版本、词曲、考证、轶闻、故事、风俗、游览,随写一则,可以成一资料、笔记类的书。第一集于六二年十月写完,除于省吾等外,因所写稿不够,还邀约北京封建老头子写稿,于十月写完第一集。
这两段张伯驹的自述,从人物、时间到纪事,恰可分别对应前引裘伯弓“壬寅三月初三日集长春吉林省博物馆”事和于省吾的文字,也就是说,于省吾“在张家聚会,从事鉴定书画的真伪和价值的高低”之事,或发生在1962年9月以后。这年9月底,张伯驹从“艺专南湖宿舍”移居“东北文史研究所宿舍”,“是宋振庭与东北文史研究所商量的,为的是我在文史研究所兼课(以后也没有兼课)”。东北文史研究所是今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前身之一,创办于1961年,直属于当时的中共东北局宣传部,地址在长春建设街16号伪满外交部旧址院内。作为“春游”雅集之地的“东北文史研究所宿舍”,是长春同志街25号院内的一栋小洋楼,这是“为来讲学的导师提供的住处。环境虽然是临街,但也‘闹中取静’,适于备课和居住”(黄中业、孙玉良《共和国教育史上的国学书院式学府——东北文史研究所述要》,《社会科学战线》2015年第1期)。同住在文史研究所宿舍的,还有另一位作者恽宝惠(1885—1979,字公孚),张伯驹在《素月楼联语》卷四中曾说:“恽公孚与余同客长春,寓东北文史研究所宿舍。”1964年从西安来东北文史研究所讲学的陈直(1901—1980,原名邦直,字进宧、进宜),也自第三集起成为《春游琐谈》的作者(参见王江鹏《1964年陈直长春讲学之行:对陈直致柴德赓一通信札的考释》,澎湃新闻2018年7月16日)。
裘伯弓“壬寅三月十一日集单庆麟斋”诗中有“窗明几净柳条街”句,“柳条街”并非景物描写,而是指与同志街交叉的柳条路,这是一条联通今吉林大学前卫校区与朝阳校区的东西向马路。王江鹏上文据姚孝遂《书剑催人不暂闲》指出,于省吾当时住在柳条路1号郑孝胥旧宅内,罗继祖则住在柳条路略南的吉林大学解放大路宿舍,可见单、于、罗三人寓所均离张伯驹不远。
援笔至此,可以大致梳理出一个线索:1962年春吉林省博物馆组织的书画鉴定活动,使张伯驹在于省吾之外,与罗继祖、单庆麟、裘伯弓、阮鸿仪等人也熟络起来,于是有了罗继祖回忆中的“六个人互相访问,迭为宾主”,在此前后,张伯驹产生了编《春游琐谈》的具体想法。迨至9月张伯驹搬入长春同志街25号院内的东北文史研究所宿舍,相互往来更为便利,“春游”之会基本固定于张伯驹寓所,由此《春游琐谈》约稿之事颇为顺畅地进行,据张伯驹的回忆,第一集很快在10月即编迄。
春游琐谈(全七集)
发布时间:2021-06-03
作者: 张伯驹主编
ISBN号:9787101145632
价格:
¥198.00
©2002-2027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12931号
www.zhbc.com.cn zhbc@zhbc.com.cn
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 邮编: 100073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
游客评论
用户昵称:
邮箱地址:
手机号:
验证码:
看不清楚?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