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欢迎光临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登录
注册
高级搜索
古籍整理
|
学术著作
|
大众普及
|
教育读物
图书
图书
图书资讯
书局快讯
中华书评
下载专区
书讯
局史
动态
荣誉
图书总目
新书
重点
古逸英华
期刊
丛书套书
馆配
天猫
京东
渠道
灿然书屋
伯鸿讲堂
读者开放日
伯鸿书香奖
宋云彬基金
籍合网
古联公司
版权
微博
服务
反盗版
教育培训
当前位置 >
中华书评
>
详细页
杜志勇丨实践真知,金针度人——读杨成凯先生《古籍版本十讲》
评论人:杜志勇
2024-08-02 00:11:18
分享
收藏
0
点赞
评论内容:
杨成凯先生(1941—2015)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在现代汉语语法、版本目录学、词学、英文翻译等领域皆有建树且卓然成家。我曾拜读过杨先生(笔名林夕)的《闲闲书室读书记》,常被其娓娓道来的古籍旧事所吸引,“看看自己书斋中的书籍,几乎本本都可以倾诉一段遇合之缘。” [1] 这种行文中时时透露出来的陶醉之感,更是把读书人对书的热爱,展现的淋漓尽致。杨先生洒脱真挚的书写,读之有如清风徐来。2023年4月,国家图书馆向辉先生把杨成凯先生著述中有关于古籍版本的内容整理成为《古籍版本十讲》(以下简称“《十讲》”),由中华书局出版。是书装帧十分精美,眉目疏朗的版面设计与高清古籍图片相得益彰。感谢整理者向辉先生和责编刘彦捷女士,把这部书如此完美地呈现在大家面前。
《古籍版本十讲》
,杨成凯 著
捧书而读,收获良多,以下几个方面印象尤为深刻。
首先,全面系统,论、据结合。
《十讲》虽然是杨成凯先生多篇文章的合集,但从内容上来看已经覆盖了古籍版本鉴定的方方面面。可见杨先生当初撰写这些文章时,进行了通盘考虑,设置宋刻本、金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活字本、抄本、批校本、丛书、初印和后印等回目,将这些古籍版本鉴定经验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在《藏书家》(“古书版本知识”系列)和《紫禁城》(“典籍漫说”系列)杂志上专题连载,力图“分门别类形成一个系统化的知识领域”。
与一般的古籍版本学教材不同,杨先生在使用版本学经典案例进行论证的同时,不经意间加入自己在古籍版本鉴定实践中的诸多实例,如数家珍,言说起来自在流畅,与理论探讨自然结合,相得益彰。“再如《宋史·艺文志》著录有程大昌撰《考古编》和《考古续编》各十卷,《考古编》流传很广,可是《考古续编》则沉湮不显。……往年参与古籍整理出版时,托友人从国家图书馆藏本抄出,得以收入《新世纪万有文库》,珍本秘籍重见于世,颇以为幸。”(《十讲·抄本的鉴赏与收藏》)注入研究者感情色彩的亲身经历,读之令人难忘,也就更好地实现了杨先生普及古籍版本知识的初衷。
其次,心得之处,重点突出。
杨先生在长期的古籍收藏和鉴定中,意识到丛书、初印本与后印本鉴定的重要性,并积累了充足的实践经验,于是撰写了《丛书的鉴赏与收藏》《初印和后印》,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十讲》中较早刊布出来的两篇文章。
丛书是诸书的汇编,刻印情况十分复杂,存在着随编随刻随印、借版组合等现象,并几而观,才能看清真相。杨先生结合历年拍卖会所见,对丛书的版本与收藏进行了针对性很强的探讨。尤其是讲到丛书版本,指出要注意同一部丛书的不同印本、版片变动两个根本问题,读之豁然开朗。关于初印本,实际上是各时期各种形式印本都需要涉及的话题,杨先生单独将“初印与后印”拈出,进行充分讨论,反映了作为学者兼古籍收藏家这层身份的独特感悟,杨先生在推崇初印本的同时,条分缕析,详细阐明初印本与后印本各有优劣,尤其从修版、补版、增刻等方面辩证看待后印本的价值。另外,在本书《古籍的价值与收藏》中有一则生动的例子,或可补入“初印与后印”一节中。“往年得到他(叶昌炽)的一部《奇觚庼诗集》三卷《前集》一卷《补遗》一卷,卷数跟目录著录的相同。后来在书市看到一本残册,不以为意地随手一翻,忽然看到书末还有《奇觚庼遗词》一卷。这是过去所不知道的,正巧搜集词集,这是意外的收获。”这其中没有故作高深之语,也没有惊世骇俗的观点,但杨先生在圆融通透的讲解中把问题说得清楚明白。
第三,为藏书家正名,驳正洪亮吉藏书家分五等说。
洪亮吉在《北江诗话》中将藏书家分为考订、校雠、收藏、赏鉴、掠贩五等予以褒贬,在之后的众多学者中产生深远影响,动辄在这五等语境中抑扬彼此。偶有异议者,也是表达对五等分类或者对把某人划入某类的反对,未见有展开充分讨论者。杨先生承认这五种人确实存在,但反对洪亮吉那种过分抑扬的态度。他没有停留在简单的观点之争上,详细分析了这五种人对藏书所持有的态度,充分说明他们所从事职业的合理性。“其实无论地位尊卑,人都是要做事情的,做事情的目的不外乎适意和谋生。要适意,就要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要谋生,就要做赚钱的生意。考订和校雠也有这两重性质,不同的人可能偏重之处不同而已。”以这种开阔的胸襟看待古人、古籍,不正是陈寅恪先生所言“理解之同情”吗!
《古籍版本十讲》内页
第四,广泛吸纳词集版本作为论据支撑。
杨成凯先生对于词集的收集和研究,可以说是贯穿了学术生涯的始终。他中学从词集入门,开始了词集收藏和版本目录研究,后来发表了《〈赵闻礼《阳春白雪》版本考述〉补正》(《文学遗产》1991年第1期)等一系列词集版本研究的文章,出版词学专著《人间词话门外谈》(海豚出版社2014年版)。杨先生是“中华再造善本工程”编纂出版委员会委员,曾为《东山词》等六种宋刻词集撰写提要 [2] 。另外,杨先生曾打算与扬之水合作《唐宋词籍版本考》[3] 、与向辉合作《〈绝妙好词〉史话》进行词学研究,但都因故未能付诸实施。以上所列杨先生在词学研究方面的贡献,体现了他对词集一如既往的关注和研究,成为他古籍版本理论研究的重要基础。这些内容化身不同形式,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了《十讲》的各篇当中,读者只要通读全书,就会发现从对搜集词集的努力到以词集版本作为基本资料来支撑理论,词集版本已然成为本书的底色。当然,从中亦可窥见杨先生的词集研究。
第五,及时总结,授人以渔。
《十讲》主体写作之初,就是为了推广普及古籍版本知识。杨先生以平实自然的语言,把看似枯燥的古籍版本鉴定方法和盘托出,并且将研究心得手把手讲授给初学者。“我们在日常工作之中,只要多留心,多看几眼,随时都会有新的发现。这时就要随时记录心得,写成简单的札记。”“为了及时总结和深化自己的心得,建议定期检查自己的札记,有重点地进行一部书或一个专题的研究工作,写成文章,公之于世。”这类明白如话,又极富实际操作性的研究指导,在《十讲》中俯拾皆是。我想,杨先生肯定亦受惠于此,才如此诚恳地向初学者推荐。
另外,整理者在《清刻本的版本鉴定·〈青邱高季迪先生诗集〉》之后,附录了杨成凯先生与张丽娟女士讨论《青邱高季迪先生诗集》版本的四通邮件,以这个具体案例的全方位细节讨论,呈现出了一节精彩的古籍版本鉴定课,正符合杨先生“授人以渔”的初衷。
在本书453页,“现代的教育制度和学术研究兴起以后,读书人的眼界更为广阔,过去很少涉足的领域一时成为热门。民国初年,古代金石器物等的拓片和图录,戏曲、小说等俗文学作品,都曾成为学者热衷的收藏品。”此段中所言学者对于金石器物拓片的收藏热潮,在清代早已兴起,并成为当时学者研究学问的重要资料来源,亦有大量金石拓本目录存世,杨先生所言或许另有背景。本书整理过程中,为了部分目录的工整,略有表达不清之嫌。如第一讲《宋刻本的鉴赏与收藏》“四 宋刻本的版本鉴定”之下“(三)宋刻明刻”,所指实际是宋本与明翻刻本。另外,本书是由杨成凯先生多篇文章缀合而成,写作角度不同,导致某些具体论述在不同篇章间出现暗合,是难以避免的。
综之,《古籍版本十讲》是在实践基础上生成的研究著作,全书充盈着作者对书的热爱、对读者的殷切期望,他盼望着更多读者能够掌握认识古籍的方法,去了解它们。写到这里,我想到了屈原在《离骚》中的一句话,“来吾道夫先路!”
*本文发表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4期,此为作者word版,引用请以该刊为准。感谢杜志勇老师授权发布
!
注释
[1] 林夕《闲闲书室读书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8页。
[2] 收入《中华再造善本总目提要·唐宋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
[3] “1991年,杨成凯提出与我合作一部《唐宋词籍版本考》,我觉得这个提议挺有诱惑力,但是彼此间的差距太大了,即便他在原地踏步,我跑步前行,也还是难以望其项背。因此知难而退,最终是以写了几篇小文章而告结束。”(扬之水《问道录》,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第148页。)
作者简介
杜志勇,1978年生,河北衡水人,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关注领域为先秦两汉文学、古典目录学、石刻文献。
(本文转自“书目文献”公众号)
《古籍版本十讲》
杨成凯 著
简体横排
32开 平装
978-7-101-16145-8
110.00元
(统筹:一北;编辑:岚岫)
古籍版本十讲
发布时间:2023-10-11
作者: 杨成凯著
ISBN号:9787101161458
价格:
¥110.00
©2002-2027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12931号
www.zhbc.com.cn zhbc@zhbc.com.cn
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 邮编: 100073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
游客评论
用户昵称:
邮箱地址:
手机号:
验证码:
看不清楚?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