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雷强先生历经十余年编撰而成的《袁同礼年谱长编》一书,自2024年7月出版以来,受到了国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也收获了许多读者的好评。在国际学术界,《长编》同样受到了海外学界的的热切关注,陆续有评文刊载于各大报刊。兹选取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访问学者刘青女士在Journal of Chinese Overseas(《海外华人研究》)上刊发的一篇评文,分享于此。
雷强十余年的研究,展现了其广泛的资料搜集能力和对档案工作的创新方法。年谱的核心资料为袁同礼的私人文献,这些文件保存在芝加哥大学及其家族手中,并辅以横跨三大洲的庞大通信网络。这些资料揭示了袁同礼与同时代重要知识分子的联系,如中国的胡适、梁启超,美国的费正清(John K. Fairbank),以及欧洲汉学家伯希和(Paul Pelliot)。除个人文件外,雷强还广泛利用了诸如美国国会图书馆、洛克菲勒基金会以及分布于美国、中国台湾和欧洲多所大学的机构档案,乃至当代报刊与回忆录。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信件物理属性的关注,包括投递方式和地址格式,提供了理解20世纪信息网络的关键线索。 雷强对每条年谱条目的详细注释极大提升了该作品的学术价值。他为每一份文献所作的说明,细致标识了涉及人物、机构背景和当时出版物,使20世纪跨国知识交流的复杂世界变得易于理解。同样令人称赞的,是他在跨语言和文化背景中对资料来源所做的严谨核实工作,他细致比对中文、英文、法文等多语种资料,确认日期、人物与机构名称的准确性。
尽管该年谱在个别资料呈现上有些许限制——例如第四卷第1993页中李石曾与袁同礼的通信仅作概要呈现——但雷强对档案文献的高度重视和详细引注,确保了该作品的长久学术价值。他对所有资料的准确出处均有标注,方便研究者查阅原始文件。 总体而言,这部年谱通过对制度合作与个人网络的细致记录,展现了华裔学者如何在冷战重压下维系学术联系并推动学术发展。更重要的是,它记录了袁同礼如何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审慎应对局势并发挥主导作用,从而揭示了中国知识分子在跨国学术体制建构中的高度能动性。这部精心编撰的《袁同礼年谱长编》不仅是理解华裔学者个体经验的重要资源,也揭示了他们对当代全球学术机构的深远影响。 (作者刘青,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访问学者。本文原为英文,发表于Journal of Chinese Overseas第21卷第1期,雷强先生翻译为中文,标题为编者所拟。)